有很多朋友问我在“得到”所有产品里如何筛选的问题,在此一并回答,难免有大量个人主观偏见……
具体排名不分先后!
一、每日必看
1.精英日课,每天身处东方世界耳濡目染,每晚都能看到西方世界最新的思想、观念,每每冲撞、深深砥砺,岂不快哉?既然是日课,当然要日看,苟日新日日新嘛。
2.伯凡日知录,如果说万维钢老师以新见长,吴老师则是深,深入、深度、深邃,又从不晦涩难懂。相比其它,这个专栏还有一个弥足珍贵的优点,留言质量把控很严,我特别喜欢。
3.罗辑思维:说实话,罗辑思维前四季我看得并不多,但我家有个人看完了,好多还看了几遍。如今这种方式,我更喜欢,我一直觉得大段时间看视频这种方式效率太低。包括最近专栏老师的各种直播,除了大家诟病的广告,我们学习者得明白发起者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从学习角度考虑,加推一次文章不简单多了?
4.硅谷来信:这就是通识教育,吴军老师会给你介绍世界上的很牛的人、景、物以及自己的很多感悟,一个字,值!
5.何帆大局观:其实大局观讲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与硅谷来信相比区别或仅在于表达方式上,至于为什么订阅量不如硅谷,可能有稍微难懂一点的缘故。总之,我觉得这个专栏是被低估的两个之一。
6.北大经济学课:爆款,以及这方面我素养不够,所以要学习。但我总觉得要学得警惕,为啥?因为经济学太复杂、太多流派,有很多东西没有标准答案。加之,你明明见到有些课里的内容与现实不符,你觉得是理论错了还是现实错了?两者皆有可能。再说,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真的那么笨?我不懂经济学思维他们也不懂?明摆着,他们不懂可以找若干专家去开会讨论嘛!那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呢?这就像是物理实验室和现实世界里的区别,前者是理想状态下,后者则有若干不同的变量和约束的羁绊。
7.今天:时间够短,早上起床打开连播自然而然就搞定了,就当积累素材、谈资吧。
另,“每天听本书”和“说杂志”基本当天都会听完,前者感兴趣的会马上买原著来读或写书评,比如最近的《超级思维》就不错;“说杂志”其实有些鸡肋,实话,感觉与精英日课有些冲突但性价比远不如后者,又常常听得意犹未尽,我觉得不如往“国际版商业内参”的模式考虑。
二、来日补看:
8.商业内参:因为每日推送时间我常常有事,第一时间来不及看,就会拖延到第二天,但一定会看,这个专栏对于打开眼界开阔视野大有裨益。
9.聊科技:同样,推送时间段与我生活有些冲突,尤其有些东西一遍还不一定能听明白,但我可以极其负责任地说,这是最被低估的一个产品。
10.大学问:更新时间晚,够烧脑,内部讨论不热烈,但有些内容含金量挺高的,当天来不及看一定要补看。
11.关系攻略:熊师傅的内容其实很简单,真的,不是贬义,而是说学习要学方法论。几期下来,我就想,熊师傅为什么比我看得准、想得深,我能做到吗?完全可以,两个字——用心。真的,熊师傅一年准备了大量的课题,可如果不活学活用——用心,也就只是学会了几十个固定场景里的套路而已。比如大家觉得两个陌生人见面没得聊的不好拉关系,这只能说明你不够用心。比如,郝广才的“今天”不是很好的话题吗?没有订?搜索啊!今天发生了什么?
12.老浦识字:我对历史一向有兴趣,偶尔去我们文化源头去张望一下,挺好的体验。
13.家庭宝典:最新产品,听了几期感觉还行,里面有大量最新脑科学研究内容,于小孩于己都有好处。
14.超级个体:这个专栏和另一个专栏的留言,我不太喜欢,又长又爱自曝隐私。除此之外,可能还会觉得浅了一点,总体还行,提供了很多工具,放心,没人用得完那么多,不要有工具焦虑,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尽量多地试,再修正为最适合自己的。
15.樊登速读:早期产品了,但和另一个一样,几乎没怎么迭代,和“每天听本书”有冲突,书偏商业管理,感兴趣的会听两遍以上,不感兴趣的就两倍速过一遍。
16.前哨:我觉得这里才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真的,因为我潜伏了一只王老师推荐的股票,效果很好。介绍的有些东西没接触过,但坚持听,坚持补课,如今好多了,下步这个专栏与我工作关系更紧,极好。
三、偶尔会看
17.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估计是争议最大的,这是爆款,但我却不怎么看。因为我一直坚持人多的地方尽量少去。学习这个东西,要学套路,其实李笑来老师是很好模仿的,他的核心就是概念和把概念搞透,他这个专栏的东西是大家以为自己明白但不明白的(而其它好几个专栏是你从来不明白没接触到的),所以,我看到很多留言动不动就上千字如何如何醍醐灌顶,包括有时周末的成长记录有的吧自己过去打击得一文不值(也有一些不错的),却几乎没见过谁跳脱出去自己拆解几个概念呢!这样在这个专栏学十年也可能还是老样子。所以,如果是我,就要偷师学艺,马上自己去解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每一个概念(比如学习,什么叫学习,你真的懂学习的意思吗?学是什么,习是什么,东方怎么认为学习,西方怎么看待学习,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不是每周跟随,每次都恍然大悟,每次都感慨万千,每次都老泪纵横……何况,如果多一些科学思维,大家不觉得那些文字总是举自己的例子,你以为你学得会吗?不掉坑就算运气好的了!我大概看过《把时间当朋友》几十页,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李老师的家庭及其父母的职业?不展开,打个比方,一个人明明父母都是小商贩,自己从小就熟悉那一套,何必要弃长就短玩概念?他应该去五分钟商学院。
18.五分钟商学院,这个没啥说的,我觉得挺好,只是和个人工作结合不太紧,每周大概有两三期没时间看,但我让我两个特别好的哥们订了。
19.音乐会,没时间,以及觉得这个专栏反正很保值,早看晚看都一样。
20.槽边往事,我有时会想,这个专栏这种模式要搞第二季是肯定不行的,如果有第二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想想就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