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9日20时,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韩国平昌开幕。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唯一一届冬季奥林匹克盛会,因而更添关注。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项目,尤其是室外举办的雪上运动项目,本身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风速风力、气温雪温等甚至直接考验着运动员的技术发挥。
有消息称,平昌有可能成为史上最冷冬奥会。在此前的开幕式彩排中,-15℃的低温直接冻懵了观众,以至于很多人表示“看了啥不知道,冻得没记住”。
由此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冬奥会举办具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备受重视的开幕式,冬季赛事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要求更是堪称严苛。
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在选择举办冬奥会的城市时十分为难,在参选城市中很难选择一个既有能力支撑整届奥运会同时气候适宜的城市。
为了达到相关比赛的条件,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原则和严苛的要求。其中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如果主办城市两项指标中有其中一项可能性低于75%,则没有申请冬奥会主办地的权利。如果有一项或有两项指标的可能性在75%-89%之间,则该城市属于高风险城市,在申办的竞争中将处于相对的劣势。
在以往的22届冬奥会中,19个主要城市在申办时,这两项指标在分析后,可能性全部大于90%。
当然,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也不是越冷越好。作为中国纬度最高、冬季运动项目开展最为发达活跃的城市之一,哈尔滨早在1996年就承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然而,2002年哈尔滨申办2010年冬奥会却无缘进入第二轮投票。据冰雪界专业人士介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过低的温度。温度太低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也容易导致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