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哪里来的迷之自信?
在现代文学里,小说是最重要的体裁。在清代,虽然《聊斋》和《红楼梦》也广为流传,但在当时的文人看来,真正的文学主流是诗,或者那些研究理学和考据学的著作,小说是不入流的,靠写小说留名千古,绝对是不靠谱的想法。
另外,蒲松龄几乎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从身份上说,只是个教书的穷秀才。然而他又自视很高,对自己的政治和文学才能非常自信。当然,起码在文学上,他完全有自信的资格。
问题是一个人经历了他这样高开低走的五十年以后,自我怀疑、心态和人设全都崩了才是常态。能保持这种自信是很不平凡的事儿。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没有理由就膨胀的,严重的就属于躁狂症了。比如雍正年间,湖南有个叫曾静的人,也是个老秀才,也是没怎么出过门,在村里被几个乡亲和两个学生当做人物来崇拜,就产生了幻想。听了些谣言传闻,竟然跑去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造反,推翻清朝。
曾静和学生自称有当丞相的本领,能号召半个中国的读书人,可以为岳钟琪出谋划策。他的下场既滑稽又凄惨,而且引发了清代最大的文字狱,牵连了许多读书人。
这种人,古时候称为妄人,就是无知狂妄的人。
蒲松龄当然既不无知也不狂妄,可是以当时的世俗眼光看,好像也没什么自信的本钱。其实这也是我们会遇到的问题:该怎么看待自己?我选择做的事有没有价值?甚至是,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
这样的困惑有两个破法,还是以蒲松龄为例。
第一是破解无知。他和曾静这种村夫子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已经遍览了尽可能多的书。蒲松龄的知识是很广博的,《聊斋》用到的典故,远远超过了当时普通读书人的知识结构。所以,他能将自己的见识和文字,与历史上的杰出代表进行比较。
他的思想当然达不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那种划时代的境界,但对自己做出清醒判断,肯定是足够了。
第二是破解无为。蒲松龄不只是教书和写《聊斋》,而且积极参加社会事务。在著作方面,他还写过大量的诗词、戏剧俚曲,做过很多民间文化搜集和知识普及工作。
他写过《农桑经》传播农业知识,编过《药崇书》讲解医药养生,还编过《日用俗字》《婚嫁全书》,向村民普及文化。他一直以士人身份参与当地行政和司法,为老百姓写过很多呈状,参加救灾救荒。到七十多岁时,还在上书检举告发贪官。
所以说,该怎么评估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坚持自信?很简单:多读书,多做事,通过了解别人、了解历史和世界来判断自己。——贾行家说聊斋
认识自己,爱自己,是最难的,多学,多做,缺一不可,破解无知,破解无为,和过去交流,和现实互动,和未来相约,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