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表面意思是:人如果不为自己谋利、为自己着想,就会为天地所不容。然而,这句话的真实内涵和背后的思想渊源,远比字面意思复杂,且在历史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误解。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
1. 最常见的误解:极端利己主义的辩护词
在现代语境下,大多数人(尤其是批评者)将这句话理解为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宣言。它被用来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做辩护,意思是:人天生就是自私的,为自己打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连天地都要诛杀你。
这种解读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因为它似乎将自私这种在道德上备受质疑的行为“自然化”和“正当化”了。
我也这样误解了很多很多年。
2. 可能的来源与原始含义:佛家思想中的“为己”
学术界普遍认为,这句话很可能源自中国化的佛家思想。这里的“为己”,与我们现在理解的“为自己谋私利”有本质区别。
· “为”字读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
· “己”指的是“自己的本性、身心”。
因此,这句话的原始含义应该是:人如果不修行、不修养自己的德行(以便明心见性、超脱轮回),那么天诛地灭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佛家看来,“人不为己”是指人不修正法,沉迷于贪、嗔、痴等恶习,从而造下恶业。这种违背天理、自毁慧命的行为,自然会招致恶报(即“天诛地灭”)。这是一种劝人向善、精进修为的警语,而非鼓励自私。
3. 另一种儒家角度的解读:修身为本
这种解读与佛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可以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的“修身”就是“为己”(修养自身)。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修养自身的品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家庭也会不和睦,更谈不上对国家有贡献。这样的人,其人生是失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天地所不容的。这同样是一种道德劝诫,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
现代流行解读 wèi(为了) 个人私利 人必须自私,否则无法生存。 极端利己主义
佛家/原始解读 wéi(修养) 自己的本性、慧命 人必须修行向善,否则会招致恶报。 道德劝诫、宗教警语
儒家类比解读 wéi(修养) 自身的品德,人必须以修身为根本,否则人生失败。
为什么今天的主流理解是负面的?
1. 语言的流变: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大众更倾向于从字面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宗教和哲学语境。“为”字的读音和含义从“修养”(wéi)向“为了”(wèi)转变,是导致意义完全颠倒的关键。
2. 社会现实的折射: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利益被高度凸显。当人们需要为自己的逐利行为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时,这句被曲解的话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口号。
3. 对传统道德的逆反: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挑战了“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主流道德观念,迎合了一部分人潜藏的利己心态。
总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从其可能的源头来看,本是一句充满智慧、劝人向上的警句。但在历史的传播中,它的含义被彻底异化,变成了一句为自私自利辩护的格言。
未来:
· 当我们听到有人用它来为自己的自私行为开脱时,可以意识到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滥用。
· 从正面来看,我们可以汲取其原始精神,将其理解为:人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和提升,完善自己的道德和能力,否则将难以在世间立足,也无法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这才是这句话历久弥新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