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山
回家的路上听见一奶奶和孙子的对话:蛋蛋,明天是你农历生日,奶奶给我娃煮几个鸡蛋吃吧!
煮鸡蛋?奶,谁过生日还吃煮鸡蛋呀!老土。孙子显然不高兴了。
你小的时候过生日不都是奶给你煮鸡蛋呀!
奶,你就不用管了,我爸给我钱了,明天我们在外边吃。你自己吃煮鸡蛋吧!说着扬了扬爸爸给的钱,兴高采烈的蹦。奶奶无奈的摇头。
是呀,孩子说的没错,现在谁过生日还吃煮鸡蛋?相对于老人来说,他们是不理解过生日和吃煮鸡蛋的关系了。
对他们来说,这司空见惯的煮鸡蛋怎么能和“过生日”这么“重大”的事件联系起来?在他们的心中,这每天一颗煮鸡蛋的日子早已让人厌烦。
从幼儿园开始,每天不变的就是吃煮鸡蛋喝牛奶(国家的蛋奶工程)。牛奶不想喝了拿来嗞人,鸡蛋不想吃了当做游戏的玩具。蛋清蛋黄鸡蛋皮,空着或半空的牛奶盒子散落在餐厅的桌子上下,垃圾桶里经常有原封不动的鸡蛋和牛奶。每当学生退去,校工或年龄大的老师见了总要说一句“遭孽!”。
要我来说确实“遭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国家用一副好心肠惯成了娃娃太多坏毛病。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啥都是次要的,这也是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家里边娃娃是宝贝,是祖宗,家长不愿意让娃受苦,吃好的穿好的。国家富了不想国民受苦,好条件好设备。谁的初衷都没错,可,丰满的理想让真实的现实打的鼻青脸肿,满脸是血。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从上到下的溺爱着,生怕他们受一点点委屈。苦活脏活仅着家长,受罪受累的仅着大人。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少的全民娇惯。一句“娃娃小”“还是小孩”,让这些备受关爱的下一代自然形成了“我就该吃好的穿好的拿好的用好的”的优先思想,管它家庭理想祖国未来?只要我舒服就行!
可怜、可悲、可叹!
生日生日,母亲生儿的那一日。曾经的某一天,当妈的躺在床上或炕上正在受熬煎!苦日子过去了,娃娃也长大了,在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要庆祝自己的降生还是要感恩父母的伟大?
一颗煮鸡蛋包含了父母太多的祝福与期待。其实知道这个的人并不见得多。
俗话说:“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生日的本义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qú 过分劳苦)。过生日其实是通过追思母亲生儿时痛苦,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隋书·高祖记》中有记,隋文帝杨坚在生日当天要求举国吃素,以此追思双亲。而煮鸡蛋又是素食中的“上品”,自然这煮鸡蛋就成了过生日的必需品,吃煮鸡蛋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仪式。民间还有传统说生日当天吃煮鸡蛋意味“滚灾”,骨碌一转,一年平安!这是父母的祝福和期待。
从古而论,过生日是绝对不可庆祝的。《颜氏家训·风操》中记载:南朝梁元帝的生日都要在宫里设“斋讲”。文中提到当时江南某些地区,以设酒庆的方式庆祝生日,这一举动被作者斥之为:“无教之徒,虽以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由此可见,隋唐五代时期在我国北方,做生日多是出于儒家的孝亲观念,以严肃正式的仪式居多,多带有哀戚色彩。
可是,现在很多人早把这些东西抛到“二架梁”上去了,过生日不叫“过”生日,改成“庆”生日。改了最初的感恩祝福,变成今日的狂欢“Patty”。也不要父母在家做饭吃,要上三五百元,邀上三五同学在饭店里摆桌。聪明的商家也把煮鸡蛋换成了蛋糕,美其名曰“生日蛋糕”,点几支蜡烛许上个心愿,再唱个洋歌曲,三朋四友胡吃海喝一顿算是过了生日。他们不管什么“生孩劬劳,养子艰辛”,在他们心中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很正常的,没必要感谢谁!
这叫什么?我管这些东西叫忘本!
有些家长更是推波助澜,爱着儿子惯着女儿,要钱给钱要啥给啥,心里想着“儿女应该感恩的话”,嘴上却怕“一不留神”得罪了“祖宗”,别的孩子有的,我家娃娃也要有,更不能让孩子的“生日”丢了“面子”。生日宴会越来越大,破例让娃娃们喝酒,嗨歌KTV!过早的催生了他们的成人化。
学校里教授着“月是故乡明”,电视上宣扬着“外国月亮圆”。昔日的“忠孝礼义恭俭让”变成了“跑男快女爸爸去哪”,一夜成名、娱乐至死。“奋斗的人生”和“潇洒的明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悬殊的生活方式,搞乱了世人的思维,糊涂了孩子们的世界,还能指望谁来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谁还敢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唯一途径?
奢靡的生活,浮华的社会,谁来传承民族的自信,千年优良传统?
唉!这搁浅的煮鸡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