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让人扼腕的犯罪
兄弟俩从此走向充满横逆的人生
当惩罚沿着血缘蔓延而来
该如何挣脱这绝望的宿命
《信》日文原名《手纸》,曾经入围直木奖。东野圭吾有五部作品入围直木奖(依次为《秘密》《白夜行》《单恋》《信》《幻夜》),其中,最不具推理性,或者说推理成分最弱的,无疑就是《信》。
信的故事非常简单,因为哥哥为了供弟弟上大学,偷窃时不慎杀人,弟弟被标上了杀人犯弟弟的标签,从此迎来横逆的人生,失去了种种。
也许有人会说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应该被平等对待。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时,到底该怎么办?这是个无法解答的问题。阅读过程中,我也曾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过歧视别人的经历。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是天使,这也在所难免。所歧视的对象,倒不一定是“加害人的家属”这种为数不多的人,但也是以下弱势群体吧:下岗者、无业游民、乞讨者、残疾人、农民工、犯罪嫌疑人、特殊疾病患者、从事特殊行业的服务人员……无需一一罗列了,这样的歧视对象不胜枚举。歧视无处不在,这是十分普遍的行为。有时候很难说达到歧视的程度,但至少是有区别于平常心的偏见存在。
偏见,是不平等看待,它来源于人的自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会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完全的中立不太可能,这是人性使然。所以,对于嫌疑人的家属而言,第一反应应该是不相信和质疑,并且寻找各种理由来说明自己的偏见。像《信》中的直贵、《彷徨之刃》中少年犯的母亲,都是如此。其他人第一反应一般是相信报道,主观上认定嫌疑人理应受到惩罚。虽然也有些声音说“他们的家属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但很少有人会这么看。那些因为家属犯罪而得不到平等对待,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的人,肯定是存在的。从他们的角度看,也许直贵并不算太过悲惨。
《信》告诉了我们歧视的真理:歧视的威力巨大,并且它是理应存在的。我们把犯罪者的亲属区别对待,也可以让犯罪者知道自己犯罪会使亲属一起接受惩罚。犯罪者犯罪的同时,也是抹杀了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这看似很轻的“歧视罚”,其实万分沉重,也许我们都很难接受,不承认。但它的存在,确实有它的合理性。这是犯罪者亲属无以挣脱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