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在说话,没有在“连接”(2)——《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我们继续连接的话题《每个人都在沟通,但很少人在连接》。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交流,却很少产生真正的连接呢?
我先说一个故事,这是十几年前我的一个亲身的经历,虽然时间已经久远,但我至今印象还非常深刻。
那是在火车上,在我斜对面有一位男士,他应该是某家直销企业的经销商,他从一上车,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跟对面那个女孩在讲着他的产品、讲着他的生意。这个女孩儿一开始脸上还挂着礼貌性的微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微笑就僵在脸上了。那位男士仍然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后,这个女孩的表情的从僵笑变成了厌烦和痛苦的表情,那位男士仍然是很执着地在讲,然后这个女孩把身体侧过去了,最后,把脸也完全转向车窗的外面。但这些都丝毫没影响这位男士讲解的热情,他站起来,到行李架上行李箱里面翻出来他的手册,当他回身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人把他的座位给占住了,他就在过道另一边的椅子上的搭个边儿,然后给那个女孩儿翻画册……你再看那个女孩的表情都要哭了。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当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会发生。
我就知道有很多老师和演讲者,他们的思考方式十分自我:他们老是谈论自己,总想找机会炫耀自己的智慧和本领——这些人就没能够和别人连接,所以,在生活中就错过了很多机会。
而优秀的老师、领导人和演讲者,他不会把自己视为专家,也不会把人们当作被动的听众,他们说话的时候也不会只想这是表现自己,他们将自己视为向导,专注于帮助人们学习。因为他珍惜别人,所以愿意和学生或者需要帮助的人建立连接。
音乐老师皮特说:我努力和学生建立连接,为了让他们和听众建立连接;我还发现只要自己敞开心扉、忘却自我,和音乐建立连接,听众就能分享这种感受。如果音乐家不关注音乐而只关注自己,听众就会失去分享音乐的感受。
在我早期做生意的时候,总是觉得障碍重重,实际上关键在于我只是关注自己。当我给遇到困难的人做咨询时,我的态度总是“赶快告诉我你的困难,这样我就能够告诉你解决办法了”,当我给别人讲解生意计划的时候,我总是想:怎么样才能够让别人接纳我的想法、帮我实现梦想呢?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总是关心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为了别人的称赞而活,总想打动他人,总是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我做的事情,而我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为了自己,我的自我中心是我的很多问题和失败的根源。那种情况下我很沮丧也很不甘心,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人们不跟随我呢?
看到了吗?我问的问题总是“自我中心”,因为我只关心自己。当我号召人们行动,他总是把我的利益放在人们的利益之上,我沉浸于自我中,所以没有办法和别人连接。
后来,我在系统中看到了一句改变我生命的话:如果你先帮助别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就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最后,我终于明白自己和别人的交谈到底缺了什么,我看到了自己是多么“自我中心”,我发现自己总是想着通过纠正他人而前进,而我应该做的其实是和他们连接。
通过在系统中的学习,我下定决心:我要通过专注于他人和他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尝试和人们建立连接。
〖感悟分享〗
放下自我 连接为桥
“沟通”与“连接”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火车上直销员的极端案例令人警醒:当交流沦为单向的自我表达,即便口若悬河,也只会将对方推得更远。真正的连接,始于放下“自我中心”,正如皮特老师所言:“忘却自我,敞开心扉”,才能让音乐(或思想)在彼此间流动。
主人公早期的经历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我们总急于展示观点、索取认可,却忽略了对方的需求。“赶快告诉我困难,好让我展示办法”“如何让别人接纳我的想法”,这种以自我为圆心的交流,本质是将他人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直到那句“先帮助别人得到他们想要的”,才点醒我们:连接的密码,藏在“利他”而非“利己”的初心里。
无论是老师、领导者还是普通人,当我们把焦点从“表现自己”转向“成就他人”,从“说服对方”转向“理解对方”,沟通便不再是障碍,而成为心与心的桥梁。放下自我预设的剧本,让对话成为彼此照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