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似乎已经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在现代这个浮躁物质的社会里,鲁迅先生的作品似乎并不像以前那样受读者欢迎。然而,我们不能不警觉的是,作为曾经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最彻底的挖掘和批判国人劣根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是否会在今后慢慢淡漠,被人遗忘,乃至消亡?我想,这取决于整个民族的思想觉悟,取决于广大的青年是否能再次像五四的先烈一样高举明澈清醒的认知旗帜,对一切腐朽的,暧昧的,软弱的,盲从的污流说不,从而达到国民真正的富足和顽强。经济上的强大如同镜花水月,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乃是一个民族真正站立起来的标尺。而我们,离这还很遥远。
鲁迅的时代,正是北洋军阀混战,封建余孽未除,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广大人民缺乏明智的信仰,依旧沿袭了五千年来的封建陋习,麻木,迷信,不求思变。鲁迅早先立志学医,想以后为病者解除痛苦,医治病弱的国民,可是之后他意识到,身体的壮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软弱的,萎靡的精神,中国依旧会腐朽受压迫受欺凌,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从事文艺创作。然而,孤独的他仿佛只身一人在与无边的黑暗搏击而无人挺身接应,他也时常感到痛苦,迷惘,彷徨,这种思绪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有显现。然而他从未退缩,放弃,依旧如他颂扬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样顽强的与一切吃人的礼法制度战斗。他是如此清醒的看着世界,有时近乎残忍的剖析鞭笞这个社会乃至自己的心灵,以致他容不下一丝暧昧,他的反抗是最彻底的,要像“痛打落水狗”一样毫无姑息的干掉封建余孽,彻底清空脑袋里的腐朽肮脏的思想。
我看鲁迅的作品已经多年了,这学期选修了老师的课,感觉受益匪浅。老师说,越研究鲁迅的作品,想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却感觉离他越远。是的,鲁迅的内心是丰富的,矛盾的,驳杂的,深刻的。我们品读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他的诗都会觉得句子里有一股浓浓的味道,浓的化不开。我是爱好古诗词的人,鲁迅先生的诗感觉有寒瘦挺拔的冷峻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傲然的俯瞰千军的骨气,“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斑驳的冷峻气势,“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有淡淡的自嘲和平和的笑意。因为他太深刻了,分析看穿这世界的一切虚假伪装太透彻了,因而常常不得不以一种自我嘲讽的方式来减轻这种痛苦。他也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可是时代的责任让他“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他的苦痛的,矛盾的心绪,迷惘的,惆怅的情感,常常伴随着作品,让《野草》中的许多诗篇都有一种暗暗的色调。“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如此语句,都强烈地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作为一个战士是需要无比的勇气的,直面惨淡人生的时候谁能始终保持乐观的微笑呢?
鲁迅的伟岸,并不在于他的身躯,而在于他的理想,他的斗志,他面对黑暗从不苟且的狂傲性格。多少留学欧美的留学生只不过成了洋奴才,又有多少愚昧的国民依旧怀着复古的幻梦,而他是那时代中依旧保持清醒着的人,并且期望自己呐喊,能唤起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起来改变。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最真实的中国地层劳动人民的写照。我曾经看《祝福》看到潸然泪下,祥林嫂是多么朴实能干的一位农村妇女啊!她简单,所求甚少。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比男人还勤快,杀鸡宰鹅打尘扫地彻夜的煮福礼,丝毫没有偷懒,只是期望过上最普通不过的温饱生活,然而如此微小的愿望也得不到满足!她一再的被卖,嫁到山沟,丈夫病死,孩子又给狼叼走了,大伯把房子收了,将她扫地出门。她走投无路,又跑回来鲁四老爷家请求依靠老主人,可是这次事情变了,她不能再靠近祭祀了,她被因为自己无辜的改嫁而被认为是伤风败俗,死后在地狱里还要被两个丈夫抢,被阎罗王锯成两半,分给他们。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吃人的礼教就是如此折磨最底层最朴实的老百姓的。鲁迅不是一些小资作家,只专注于上流青年们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他深深地将目光投向底下,用自己的如椽大笔为他们鸣不平,同时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起到改造他们精神的功用。
正是这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魄,使他傲视黑暗,向一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走狗开炮,向一切愚弄人民,麻木国人的制度开刀;正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让他能体味到底层民众的凄凉,为他们叫屈,唤醒他们的良知和斗志。而英雄往往是孤独和痛苦的,他在不断遭受政治迫害,文人污蔑的时候不免感到迷惘,彷徨,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感到担忧。但他不屈的性格又让他不断奋进,直面鲜血,勇敢战斗。
鲁迅已经远去,可是真正觉醒了的国人又有多少呢?大家不过又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过日子。青年啊,你当崛起,民族才能站立。只在你我,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