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杜甫在夔州的日子是安逸自在的,但苦闷和忧伤,总会莫名涌起。带着这样的情绪,他写了《解闷十二首》,其中很多都是怀念故旧好友的。我看不仅解不了闷,反增其愁。还是看两首稍稍轻快的,如下:
其二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其七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存底物:凭什么东西?阴何:即阴铿、何逊,都是用心写作的苦吟诗人。
从其二“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这两句来看,杜甫有了东下的念头,否则不会托人打听淮南的米价,以便有机会在那里居住。可惜,晚年的杜甫,终究没有实现再游江东的愿望。
除了回忆亲朋故友,追溯自己一生的经历,几乎成了日常。杜甫在这段期间先后写下《壮游》《昔游》《遣怀》《宿昔》等诗篇,为或意气风发或蹭蹬坎坷的过往唏嘘不已。另外,他还就诗歌创作理念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作了谨慎的估计。那首《偶题》仿佛一部杜诗的自序,其中的两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是他的态度。
曹丕有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确实。写诗为文,辛辣中见深情,犀利中含温软,冷峻中藏慈悲,风雅中有厚重。江山起伏,日月乾坤,世事悲欢,尽在诗文之中。
杜甫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博大的家国情怀,他的愁闷体现了儒家文化至高的人文关怀。他没有王维那样的心性,能堪透世事人生,继而从容转身退隐林下,又不像李白那样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恣狂放浪,傲啸终生。
他一直在归隐和入世之间徘徊挣扎,始终放不下对世事苍生的关注,笔尖流淌的都是爱国爱民的深沉感情。于是,忧思、焦虑、抑郁成为常态,于是,身体每况愈下。
老病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
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除了疟疾、风湿等病症的折磨,杜甫的牙齿开始脱落,又在一次醉后不慎坠马,竟然导致左耳失聪了。《耳聋》这样说道: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复阴》也无奈描写了当时的状态: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
揽镜自照,只剩一副垂老多病的模样了。这就不由得他不感叹: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叶落归根,他的目光再次看向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767年重阳节那日,杜甫独自登上夔门峡口的高台,进入眼帘的是漫无边际的萧瑟秋景,回首生平往事,不禁悲从中来,就仿佛,多年以后,除了苍老和病痛,一无所有。他一时百感交集,难以释怀,孤老病愁的痛苦一下宣泄在《登高》这首七律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纵观全诗,秋景物象的生动,波澜起伏的情感,曲折回荡的思绪完全被规范到严谨精工的形式中。而意蕴深厚,流动贯穿,过渡自然,将悲壮苍凉的人间情怀演绎到了极致外,也说明杜诗的创作艺术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明代胡应麟评价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之前所有的身心苦痛还能靠酒精暂时麻痹消解,如今连酒都不能喝了,这日子过得还有什么意思?杜甫此刻的心境郁闷灰暗到了极点。
但他对酒十分酷爱,所以后来还是禁不住小酌了下,谁知喝了几口,非但没有振作精神,感受的反倒是无尽的凄凉。
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重阳独自小酌,抱病登上高台。既然竹叶青与我断了缘分,菊花何必再开?日落时分黑猿啼哭,故园的白雁霜天南来。弟妹零落音信杳然,战乱年老多病苦苦相催。
多年的漂泊羁旅,一直以来的伤时忧国,一生怀才不遇而落下的抑郁愁绪,不断折磨着诗人的心智摧残着他的身体。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弓腰驼背站在夔州峡口的高台上,极目远眺北国。此时,夕阳西下,猿啸凄厉,白雁南飞,老者的须发在肃肃秋风中纷乱飘动。我似乎还听到了老者嘴里的絮叨:亲人啊,你们还好吗?干戈啊,何时才能停息?
不得不承认,杜甫在夔州较为富庶的生活与柏茂林的大力照拂是分不开的,但他对以武功迅速发迹的柏茂陵有着清新的认识。
说到底,柏茂林毕竟一介军阀,他能坐上节度使位置,只是朝廷平衡蜀中地方割据势力、安抚人心的无奈之举。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杜甫发现此人骄奢横溢,颐气指使,不但对兵卒将士时分残暴,还横征暴敛,使当地民众的生活陷入了极端困苦。《东屯北崦》就描写道:“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柏茂林不是严武、高适,对后两位,杜甫可以直言相劝,秉公直言,但他对柏的婉转劝诫无济于事。渐渐地,杜甫对柏的态度从当初的期望变成了失望,他有意识开始疏远柏。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江村意自放,林木心所欣。”以及“旧识能为态,新知已谙疏。”等都显出了端倪。
性相违不足为谋是杜甫最终放弃与柏茂林交往的主要原因,而柏在政治上的失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始于希望,终于失望。虽说杜诗中未正面出现此类评价,但我们可以从杜诗中侧面了解到,柏治理夔州、平定疏乱都是失败的。这也是杜甫频频嘱托友人将蜀乱上报朝廷,以期引起重视。
譬如他在《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就叮嘱李八:“台星入朝谒,使节有吹嘘。西蜀灾长弭,南翁愤始摅。对扬抏士卒,干没费仓储。势藉兵须用,功无礼忽诸。”籍此对蜀中之乱的仓促处理表示极大的愤慨。
可想而知,当柏茂林得知杜甫用这种方式向上“告状”时,内心是怎样的不甘甚至恼羞成怒。杜子美,我敬重你一身才华,给你田,送你仆,多方资助,你却将恩仇报,倒打一耙。看来你日子过得忒滋润了,也罢,代管公田这种小事,你就别做了,你自便吧。柏茂林悻悻地做了最后的决定。
杜甫本就不稀罕。自己堂堂士大夫,诗文冠绝天下,声名播于神州,区区百把亩田地根本没放在眼里。他随即挂“官”,并归还了柏增送的田地草堂(湘西草堂)以及仆人等。
总之,杜甫与柏茂林的交往经历了期待、相离直至疏远的过程,但他在为生存奔走之际,并没完全依附于封建军阀,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