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应该做什么! 2、我不应该做什么!
把这两句话植入到我们的大脑,形成条件反射!当我们与孩子相处不知所措时,就问自己这两件事并把它做好!
先给孩子的错误目标分类:
一、孩子一般有4个错误目标
1、寻求过渡关注;
2、权利之争;
3、报复;
4、自暴自弃。
我们要防止孩子的错误目标一步一步升级。
二、应对寻求过度关注
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时,我们就不关注,让他重新选择新的关注。
看下面的例子:
六岁博比用蜡笔涂色,妈妈忙食谱。
博比的动作:用一只脚踢地板。
妈妈说:别踢了。
没过一会:用2只脚踢地板。
妈妈说:博比,我说了,不要再制造噪音了。
安静2分钟,又开始踢地板。
妈妈最后:把笔摔在桌子上,打了一巴掌,
大声吼道:我说不要再踢了!你为什么总干让我生气的事呢?你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呢?
博比是想获得归属感,所以他才寻求过渡关注,父母不能强化他的行为,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引导正确的行为上。
如果我们判断孩子寻求的关注是正向的,我们就要给予关注,不好的我们就选择不关注即可。
在这个例子中,选择不关注。
三、应对权利之争
再看一个例子:
五岁的杰里,不论妈妈要他做什么,杰里都要反抗。妈妈必须逐步提升她的惩罚力度。
杰里发现,不论妈妈说什么,爸爸总是言听计从。爸爸总是妥协。
杰里这就是权利之争,他想拥有像妈妈一样的权利。这时的我们,就选择退出战争,没有敌人的战争就不会有胜利可言;
四、应对报复
《孩子:挑战》中有一个例子:
妈妈在厨房忙,爸爸在地下室忙,五岁的罗伊和三岁的艾伦在客厅玩。艾伦突然发出疼痛的尖叫。爸爸妈妈急忙冲过去看,发现艾伦缩在客厅角落里尖叫,而罗伊手里拿着打火机,在弟弟的胳膊下面晃来晃去。当父母赶到时,罗伊已经成功地把弟弟的胳膊烧伤一块。
正常父母的做法就是:打大的,关注小的。你越关注小的,大的就越报复。
下面的对话是我自己编的。
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
妈妈:我发现你很生气,是不是这样罗伊?
罗伊:是的。
妈妈:如果你是弟弟你会哭不。
罗伊:会的。
这时,我们不要跟孩子讲太多道理,应该是去做点什么。
妈妈:现在弟弟哭了怎么办,你是不是和妈妈一起安慰他让他不要哭先。
这时,鼓励孩子和你一起做正确的事情,对错误的事情把关注降到最低。
也就是说,应对报复的总规则是:规避孩子的伤害,并且不用责备和惩罚再次伤害孩子。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已经陷入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因为长期孩子没有得到理解和接纳,形成了自己没有足够的权利,没有人喜欢我的错误价值观。
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开始鼓励他、接纳他、理解他。
五、应对自暴自弃
到了这一阶段,父母唯有不断地、长期地鼓励,让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不要让他觉得没有指望,安排一些他容易做成功的事情开始鼓励。
这是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
他目的是避免去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
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观念,来源于一系列挫败的经历,以及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
六、本文的两大空中楼阁。
回到本文的主题,1、我应该做什么! 2、我不应该做什么!
我认为这是两大空中楼阁,我引入这空中楼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 给它填充,填充了就不是空中楼阁了。
6.1、传统父母应对孩子的两种粗暴模式
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的目标偏离时,我们要么惩罚,要么奖励!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孩子做错了应该惩罚,做对了应该奖赏,这是粗暴的!惩罚和奖赏,我们应该使用自然结果。
好,针对孩子错了这件事,我们来给空中楼阁填充一些东西。
6.2、填充空中楼阁
如果我们选择惩罚,
就是把孩子的问题放大。我们看第三节的杰里的权利之争,如果这样下去,杰里妈妈会继续提高她的标准,如果孩子达不到,最终他可能走到第4个错误目标(放弃自己)。
所以,这是我们不应该惩罚。
如果什么都不做:很明显是一种无视,无视比惩罚还严重。最后孩子会无法无天。
这时,我们就问自己应该做什么?
如果想不出,一个指导原则是,选择关注孩子好的方面,也就是正向关注。
比如,孩子写信给外婆,字写得歪歪扭扭,父母关注和表扬的是他的这份心,而不是去关注他的字写得好不好看。
简单的说,你要表扬就表扬事情本身,不要表扬孩子厉害,否则会逐步提升父母的表扬标准。也就是说,你可以表扬他的努力,但不能表扬他的结果。
如果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很好,不要表扬他得到多少分而奖项,而是表扬他这次这么用功考到98分。
当我们与孩子相处不知所措时,先按4种错误目标进行识别,识别后再问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是空中楼阁,我们要经常填充,填充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填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