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采取措施改善睡眠、定时运动,培养了一些新的习惯大幅减少了看网文的习惯之后,每天能够专注在目标上的时间增加了很多。接着我制定了自己的计划并照着执行,但很快发现这些计划过于野心勃勃---或曰急于求成。一开始太用力,如同长跑时起步太猛,跑不了多久就没有了力气。于是只能放慢脚步,结果居然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 定时休息--番茄工作法的另类使用
我一直很不喜欢番茄工作法,因为觉得,如果我自己能专注做一件事情25分钟,那根本不需要番茄钟来告诉我到这个时间;而如果我得中途看下时间再凑够25分钟,那显然中间我已经开小差了。
不过当我连着几个小时看一本书或者写一篇文章,中途没有休息的时候,结束时一般头都会很昏。于是想到可以设个番茄钟,每隔一段时间提醒下该休息了。我用的是那种厨房闹钟,开始工作时转一下,到指定的时间它就会响。闹钟响起之后,就起来走动下,喝个水上个厕所弯弯腰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之类的,也不一定就五分钟。
● 切换种类
之前的时候一直会把学习、运动、家务和兴趣的时间分成各个不同的区块,互不干扰,但是后来发现就算学习的中间有休息,我现在的大脑状态也不适合长时间的工作,当它觉得疲劳时,从动脑的任务切换成动手的任务比休息更有用。之前的时候我一直是早上洗衣服,现在把洗衣服的时间改到了写文章写不下去或者写累了的时候;通常早上也是固定的运动时间,但下午的时候还会看头脑的疲惫程度再增加一次运动或穿插练习古筝。同样就算是学习,用眼/用耳/动手整理之间也可以切换。
● 谨慎多任务同行
很多时间管理的文章都告诉你,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你可以考虑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如等人的时候看书,坐车的时候听音频。我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觉得太有道理了,然后就开始了我的血泪史:
我上班的地方一直比较远,然后怎么利用路上这段时间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开始时在地铁上看电子书,但早上上班的时间明显不合适,地铁挤得人都快站不下了。然后试着用Iphone的耳机在地铁上听音频,发现必须要把音量开到极大才能听得见音频在讲些什么,开到极大以后,半个小时后从地铁上下来,我开始头疼。噪音太大了我受不了。于是咬牙买了Bose的QC降噪耳机,降噪的效果真不错,并且还不会错过地铁广播;效果是有的,半个小时地铁后没什么不舒服,改为两天之后开始头疼了。再后来我买了车,用耳机听东西怎么都不行用车上的音响听总归没问题了吧,于是每天上下班各一个小时的车程我都在听《冬吴相对论》。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节目,又够长,于是我一直坚持听了七八个月,然后发现我的耳朵处在挂掉的状态,普通的电视的声音也变得无法忍受,一听到就头疼。
现在再有人跟我说多任务同步,我只想说呵呵,请务必量力而行。我固然是相对比较敏感脆弱的品种,但至少说明在嘈杂的环境里抓紧时间听东西并不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看东西也一样),只不过有的像我一样的小白鼠半个小时挂掉,有的强壮的小白鼠一年两年才挂,而已。
如果你真的不想浪费时间,观察观察周围的人,或闭目养神会比较好。
● 心态心态心态
我有一段时间练古筝练得特别痛苦,那时候身边没有好的老师干脆就自己照视频练着,总想把每首曲子练成可以用在年会表演的状态,然后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任何进步。想是不是真的没什么音乐细胞应该放弃了。然后很长时间没有练。某天傍晚的时候看书看累了,走到琴边坐下,随手弹了一首自己最熟悉的曲子,当时忽然觉得声音好美,弹得好好听。忽然想起来我最初想学这个,不过是因为觉得它的声音好好听,我听着就心情好而已;一开始我只能弹给自己听,一有外人听着我就会很紧张;后来有次不得不凑节目去年会表演,然后就变成了经常凑节目,然后,我就忘了原本我只是喜欢它,只想让自己高兴的。
走得远了,常常会忘了为什么出发。
印象最深的,我有一次听讲座,台下的学生问老师:照您说的,我们应该平心静气,不执着,那是不是我们就不应该奔着目标奋斗了?老师停了下,平静地说:我要喝水,然后轻轻拿起桌子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放下后,急吼吼地说:我要喝水,然后急吼吼拿起杯子做了个喝水的动作。再放下,恶狠狠地说:我要喝水,然后用力拿起杯子,水都溅了出来。最后他问:目标是喝水,你看到这做的过程中的差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