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是那些爱你的人,也无法与你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无法用相同的心境看待同一件事。但出于爱,他们会尽力地与你共情。
举个例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经历过1940年的人与生活在2012年后的人对于食物浪费这件事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生活在1940年,战争动乱,那时的人们时刻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安全尚且得不到保证。一般的人哪来的充足的吃食呢?战火纷飞,躲避逃难尚且来不及,栽种粮食又能有几分收成?能够有吃的已然不错了,哪舍得浪费?没有什么爱吃不爱吃的,能吃不能吃的,只要是能吃就心满意足了,因为他们没得选择。那时的民众除了日常生活还要参加战争,还记得1940年8月到12月的百团大战吗?你觉得他们会去想到食物浪费吗?不会的,他们没有这个观念。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食物浪费的想法。
而生活在2012年之后的人,时代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在食物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讲究食品安全,讲究色香味俱全。从食材配料到食物味道、摆盘甚至用餐地点,他们拥有多种选择,需求被极大满足,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有多少孩子切身体会过栽种粮食的辛苦?又有多少人体会过战火纷飞,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没有体会过的人能与生活在1940年的人感同身受吗?当然是不能的。没有感受过在极度痛苦、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还要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苦苦挣扎,如何能感同身受?不能。
当然,我并非是想让人去感受极度饥饿、痛苦,而是想说,我们虽不能感同身受,却可以尽力去共情、去理解。
没感受过炮火,但总记得自己受过的最严重的伤吧,把那时的痛苦放大,也总能共情一二吧?
没感受过极度饥饿,难道也没有过饿肚子或者肚子疼的经历吗?没有摄入食物的肚子,在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下,像是在狭小空间内被不停翻搅,也是能想象的吧?
不能感同身受,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观念和生活情况的不同,成长的背景会影响人的心境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同一件事,哪怕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同龄人,想法也会有差异。因为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18岁,同样是获得了两百块,有的人会选择就近游玩,吃火锅,而有的人却只是购买日常所需,剩下的留下备用。
这都很正常,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而已,没有对错。
就像我的妈妈,她所处的年代,小时候就没有多少吃的,偶尔能吃个鸡蛋的家庭已经算很不错了,若是井里的水不能喝,就从田里打水,这都是经历过的,更别提在她以前的那些年代生活的那些人了。
曾经有一次,外公在小镇上买了西瓜,但是没有及时吃完,过了三四天了,还剩一半的西瓜,那一半的西瓜已经酸了,切成的一股股西瓜排列的很整齐,但卖相确实不太好,有的地方颜色很深。
但是我妈妈还是拿起来吃,从她的表情上我能知道她其实不喜欢这个已经酸了的西瓜味道,但是她还在吃。我告诉她,西瓜酸了坏了,要不就算了,不吃了吧。她没说话,继续吃。我说万一吃坏肚子怎么办?还是不吃了吧?她说,没事,这西瓜还能吃。我说,万一吃坏了肚子,可能浪费得更多。但她还是倔着性子,依旧说着没坏,还能吃。
我想,我妈其实不喜欢这坏了的西瓜,她只是舍不得,舍不得花的钱,也舍不得西瓜就这样浪费。
在我妈的角度看,买的西瓜就这样丢掉,浪费钱也浪费食物;而在我的角度看,我怕吃坏肚子,花费更多的钱,从而选择了舍弃这一半西瓜。我们的选择是相反的,这是基于我们不同的成长观念,各有各的道理。
最后,我选择了陪着我妈尽力吃,我们消灭了那“味道独特”的西瓜,尽管我挑剔的口味让我只吃了一些,但是至少在我妈作出继续吃的选择的时候,她的身边是有人支持的,她的行为是有人理解的,那个西瓜也没有浪费。
在面对那一半西瓜可能被丢掉的时候,我无法与她感同身受,但至少她的选择,我可以去尽力理解,她的情绪,我可以去尽力共情。至少在我们一起吃那个“味道独特”的西瓜的时候,我们是有共鸣的。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爱你的人会试着理解你,与你共情。
PS:国庆节快乐!!!祖国妈妈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