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成年人被别人说懒,总会不开心,觉得他人“言过其实”,或者从内心来讲,多数人认为自己虽谈不上勤快,但一定不懒。但是,事实上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人都懒,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大概也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这句话比较流行的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懒大概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身体上的懒,另一种则是思维上的懒。
所谓身体上的懒,大概就是凡事抱着能省力就省力,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工作上也是能“投机取巧”,则绝不脚踏实地、按部就班,通俗一点讲就是“懒得动”,比如很多人明知道自己胖了,也明知道胖子“没未来”,也很清楚坚持的锻炼可以健康瘦身,却因为一个懒字,要么一直不锻炼、要么就是从来不坚持。
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是对“懒”很好的诠释,说是有个身强力壮、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既不愿干农活,也不愿意外出务工,每天只是吃饭睡觉,以乞讨为生,有老人问他:“你这么年轻力壮的,应该外出找份工作呢?做苦力也比乞讨强啊!”他居然一本正经的回应:“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你应该告诉我哪里又有喜事了!”(有喜事的时候,容易讨到好吃的)。
另一种懒,大概就是思维上的懒,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知识工作者身上,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思维的惰性,幸运的是有些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会有意识的去活跃自己的思维,而另外一些人却常常懒了还不自知,久而久之,就成了所谓的“笨蛋”,就形成了一道“心理之墙”——凡事不愿多动脑筋,固守在过去的老思维、老经验里,这一点在公司的很多管理者及资深员工身上时常看到。
举个例子,我们在以前的企业内部中,现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径接近乒乓球、长60厘米左右的铁管深深插入地面,你不小心把乒乓球掉进管子中,为了取出它,有以下道具可供选择:电灯的灯丝、线、铁丝板、锯、锤子等。限定条件是不能破坏乒乓球和铁管,那么怎样才能取出乒乓球呢?当时参加培训的员工说:请大家试一下。结果各式各样的答案都有,但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正确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向铁管里倒水,乒乓球靠着浮力很快就能浮上来(不要认为这是乌鸦都能想到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很多的管理者却都想不到)。
实际上,勤于动脑的人、思维活跃的人,在碰到这个问题时绝对不会因为题目告诉他有线,他就考虑使用线,但是在人类社会中接受过所谓的精英教育的人,你告诉他有工具,他就自然地认为答案就在工具中,这样的人在企业中,大有人才。为了使大脑活跃起来,必须频繁冲击“心理之墙”。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一种对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不停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呢?你怎么那么想呢?”松下幸之助经常这样问别人,他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当他看到新事物产生时,就会考虑旧事物也许是错误的。他会反思自己以前为什么那样做,等明白是前提条件已经改变时,就会当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改变。
类似地,我们在看电视时、在阅读时,看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点,很多人的做法常常是想下意识地记住这些信息,或者在上面划一条横线,实际上,这种单纯记忆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就在你想要记的那一刻,其实你的头脑就在偷懒了。
实际上,在我看来,身体的懒惰决定了一个人能取得多少成就,而思维的惰性则决定着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非要择其一的话,那就择前者,做一个智者也蛮好,如果二者都占的话,那就只好“知足常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