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是如何塑造你的?

周末缓了两天没有更新文章发现一个问题,写文已经被我养成一定的习惯了,转眼也写了99篇,一天不做还真有点难受。


之前也讲过,其实我们不认为是学习的学习塑造了三观和我们本身。


以下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一、


每天做不一样的事,遇到不一样的人,其实都是一种学习。


学习是个习惯,而不是动作。


啥时候学到的东西最有用?


幼儿园。


也许你觉得学数学没用,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去做数学家,但是幼儿园的各种习惯你会用一辈子。


幼儿园教会了你各种习惯,吃饭前要洗手,走路要看路,要有时间意识等等,这些都可能会伴随你的终生。


有种成功的方法叫做1万小时法则。


只要把1万小时投入到一个固定的领域,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1万小时是不是足够勤奋,足够努力可以了呢?


不行的。


因为勤奋有的时候是爆发力。


就像跑马拉松,也许有的人在前面1000米的时候配速很高,但是后面的就脱力了。


就像是龟兔赛跑。兔子也许不是觉得自己赢了,不想跑了,而是跑不动了,脱力了。


二、


习惯是一种持续的勤奋。


只有习惯才能让人触碰1万小时的天花板,单纯的阶段性勤奋没啥用。


就像我之前也讲过郭德纲的例子,不是哪一晚,是每一晚。


我们都能看到,所有长跑成绩好的,都是气息均匀,节奏分明,从头到尾坚持一个节奏的。


如果一个人冲刺一段,休息一段,这种情况下成绩一定好不到哪去。


要相信习惯的力量,也要追求真正的、好的习惯。


就像巴菲特说的,人这辈子,只用富一次。


如果只用富一次,那就富的不是钱,而是系统,是一种习惯。


如果你还没找到这种习惯,那就先摒弃掉坏的习惯。


就像我经常说的学生思维其实也是一种惯性。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有答案的。


Abcd一定会有一个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答案。Abcd全错,没得选。


所以我才说不要有学生思维,不要想要找到一个唯一确定正确的答案。


这个习惯一定要改掉,它是致命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