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论语·子路》
子路说:“还有这样的事情,老师真实迂腐啊!何必还要正名?”孔子说:“说粗野的人,也就是你子路了!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可以保持观点,并提出疑惑地请教。名不正,就说话不顺于理;说话不顺于理,那事情就不能做成;事情做不成,那礼乐就没办法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赏罚就不能分明;赏罚不能分明,那人民就不知道是非对错,就要手足无措了。所以君子一定在自己正名之下负起责任地说话,说的话也一定执行下去。君子对于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任何一点马虎的意思。”
子路觉得老师是贪图虚名,还嘲笑了老师,以为老师只有给了自己名分才能开始工作。其实孔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得到这个虚名,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地发布政令,方便事情的推进,在事情成与不成的时候可以设定赏罚机制,编写礼乐的制度,这样大家就有了一种参考的标准。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身份去执行那就不能给大家一种信任,如果有了名,也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但不做该做的事情那也是不对的,是不负责任,那才是涂个虚名了。
在这里孔子还对子路做了批评,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可以保持观点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进行下定论?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么直接就定义孔子是一个迂腐的人,而不是请教老师,“为什么要先正名?”说起这一点,我觉得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秉性,一直在努力克服。要做一个善于提问,不妄下定论的人。其实今天孔子的回答就告诉了子路,老师为什么要正名了,不是没有任何原因地要个虚名。听完以后子路就明白了老师要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自己之前给老师贴的标签就是一个错误。子路说老师迂腐,那是因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妄下定论,也就是因为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妄下定论,所以孔子说子路粗野。照这么看来真正粗野的人就是这种不知下问,妄下定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