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在博客里写文章开始,距今已经有15年的从文经历了。从文字功底来说,仍然是个文学新兵,但是十多年的创作积累,对我的人生却收获颇丰。尤其是近几年,在师长和朋友的帮助下,文学成为自己的一项业余爱好,深切感受到文学带来的乐趣,读书写作不但能凝练思想,陶冶情操,还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学创作地萌生,来源于我对母亲的情感。1961年,母亲那年13岁,她所在的村子,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庄稼颗粒无收,家里断粮数日,邻居家也多如此。为了活下去,母亲跟随村里的一群人,翻山越岭到二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讨饭。两个月的乞讨生活,母亲经历了人生终生难忘的辛酸往事。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这段故事写成小说,敬献给母亲。可是,几次动笔都不满意,皆因为文字粗鄙,不能有效表达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停笔。为了写好这段故事,我开始认真研习写作,大量阅读,边读边写,辛勤地练笔,计划等文笔成熟后再写这段故事。最初用散文随笔的体裁在新浪博客上写作,先后写成了《我的老友古丽》《茄子情缘》等多篇散文,并得到专家老师的赞许,但是却一直不敢尝试写小说。后来,偶尔在一本书籍里看到一位名作家说:“写小说要从最熟悉的人和事起笔,用真情去写,小说纯然天成,是相对容易的。”仔细揣摩后,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便开始筹划写一篇小说。
最熟悉莫过于自己的真实经历,我从农村长大,对故乡充满了深厚感情。虽离开农村多年,但是过去的事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青少年就读在农村的时光,那些模糊而美好的情感,似乎心门一开,往事就会喷涌而出。在一个微风轻拂的清晨,拿起笔来,文字像村头西河的流水一样,洋洋洒洒就滚淌出来,仅仅一个多月时间,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就了一篇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邻村的双杨树》,写成后,自己甚为喜爱。分享给朋友,得到了许多鼓励和赞誉。自此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树立了信心。陆续写了20万字的历史小说《狮子庙外桃花开》和32万字的都市情感小说《浅夜》,其间又穿插写了数篇散文随笔,并且发表在《作家文摘》《金融文坛》《济南日报》等多个文学杂志和报刊。长篇小说《浅夜》被中国青年文学网评为“全国青年文学大奖赛二等奖”,该小说2023年4月被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邻村的双杨树》是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全文刊发在《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上。当时金融作协常务副主席龚文宣老师评论说:“这本小说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记录了一段最纯情的青春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文学创作的技巧,这是一篇用真挚情感书写出来的清纯小说。”
《邻村的双杨树》意外获得了第四届金融文学奖,此次获奖是对我个人是一种莫大地鼓励和肯定,是对我用情感写作地认可,此次获奖是我文学创作的里程碑。 小说内容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李大志和舒月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文字记录了从育红班到大学十多年的青春岁月里,从童年的萌动,少年的爱慕,集结了众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许只有那些同时代经历过的人才能产生共鸣,但纯真的情感和质朴的生活,是不同时代的多数人都在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小说里记录了,砖块垒砌的课桌,旧寺庙改装的教室,凌晨的早自习,自制的煤油灯,鸡蛋换冰棍......这些都印刻进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里。小说中,玩伴李卫东就像鲁迅笔下的闰土,陪伴了主人公整个少年时代,同学王长喜的机灵,让童年的读书时光到处充满了欢笑。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经济的变化,也给青年的观念带来转变,外面的世界不断冲击着整个社会。大志和舒月的感情随着年龄地增长,在社会文化不断地影响下,感情开始出现裂痕,最后的分手十分令人痛惜,但是这份情感地推进也在情理之中。小说交代了这段感情的大背景,这结局注定是遗憾。岁月的残印,是时代给青春的礼物,也是时代给予的必然。
年龄越来越大,故乡却渐行渐远。《邻村的双杨树》把少年的美好时光做了很好地收录,而且把一段真挚的情感镌刻在故乡的青春里,这是我写小说以来,收获最大的一篇。如今出走故乡多年,永远无法再回到过去的故乡里。多年的阅读和学习,创作技能取得了许多进步,也发表了多篇文字,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是,为母亲写一个故事的愿望却仍然没有实现,虽有念想却始终不敢动笔,也许好高骛远,或许我已经忘掉了初心,偏离了方向,甚至迷失自我。但,我一时竟找不到原因 。有一段时间,甚至固执地认为,就像无法再回到过去的故乡一样,情感也无法回到过去,我再也写不出类似《邻村的双杨树》这样纯情的小说了。
此次小说意外获得中国金融文学的最高奖项金融文学奖,而且得到众多专家评委们地认可,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泪流满面,深深低头思索,岁月可白首,青春不可停。
如今再看这篇《邻村的双杨树》,它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无论经历多少岁月,用真情对待生活,用真挚对待他人,这才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代文学创作者,我们不能被社会功利俘获,也不能被花花世界所诱惑,而应该保持童年的那份纯真,质朴的创作态度,用真情去书写美好的生活,描绘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