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勇
传播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生态,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几个朋友小聚,在一小餐厅。这家餐厅主营中餐,厨师擅长中餐,中餐一直做的不错。当天,有朋友提议,想吃火锅,便叫厨师给我们弄了火锅。
四川、重庆都喜欢吃火锅,这是世人皆知的,大凡经常涮火锅的,哪家火锅好,还用不着吃,看其汤,观其色,闻其香,便能辨其高下,分出优劣。
而这家小中餐厅弄出的火锅,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呢,汤是混沌的,看起来黑黑的,用料仅仅是一个简单拼凑,菜品也比较粗糙,没有看相,自然就没有那种香味扑鼻,更没有那种红红火火、沸沸腾腾、大快朵颐之感。
动了几下筷子,几个人都不约而同感慨,不管做什么,哪怕是做餐饮,都需要专业,需要专业的支撑,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然的话,只可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粗制滥造,带得过,抑或过得去,绝对做不出品味,做不到精益求精,更难做到极致。
于是我想到,教育与人打交道,是专业性很强的事业,我们从教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技能,深厚的专业水平。只有如此,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领域里,才能够得心应手,拿捏有度,游刃有余,左右逢缘,也才能培养出值得我们称道的优秀人才,培植出一方好的教育生态。
其实,医疗事业同样关乎着人,同样是专业性很强的事业。一个没有专业支撑的医卫人员,他能随便处方吗?能随便给你扎针、打吊滴吗?能随便拿着手术刀在一个人身上开肠剖肚吗?
且不说面对的是人,就是那些兽医师,那些杀猪匠、宰牛工,他如果缺少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他敢给猪牛开药、敢对猪牛羊动刀吗?
然而现在奇怪的是,这些年,不乏一些老师,专业功底肤浅,却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传道授业”,这岂不误人子弟?
更有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带“长”的教育人,有的根本没有教育专业的背景和素养,而且还放弃学习,不学无术,更没有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的精神,却能够底气十足,信心满满地站在教育的制高点,高谈阔论,发号司令,喝五吆六,指挥教育的千军万马,这是会把教育引向何方的架势?
而且我还感觉到,这些人往往表现出的竟是那样的从容坦然,没有紧迫意识,也没有一点危机感,更没有感到有那么的一丝丝的内疚和害臊。这真是不可思议!
当然,这个世上没有天生就会的,专业上的缺陷和短板,其实也用不着怕。没有生而知之,只有认而知之,学而知之。
也就是说,我们要首先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缺陷与短板,要尽最大可能去弥补,尽所有的努力去修炼提升呀!
能够认识到,这就很不错了,至少他会正视问题,找准差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知肚明,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就有了一种成长的自觉,一种自发的行动,一种自主的提升。
要做一个好老师,需要用专业去支撑。作为教师的专业应体现在哪里,我认为首先应体现在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课教得好,学生爱听,教学业绩突出,必然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要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用专业去引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应体现在哪里,我以为首先应体现在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教育常识的遵从,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对教育良知的捍卫,对教育使命的担当上。能够做尊重规律和遵从常识的教育,做有良知和使命的教育,做有温度和有幸福的教育,做师生向往,面向未来的教育。能够做到这些,就一定能够造福一方,功莫大焉!
虽没有最好,但有更好。在专业的路上,也没有止境。不管我们有没有专业基础和背景,也不管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我们都可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在,着眼于自身,去做一些弥补、修炼和提升。
怎样弥补、修炼和提升呢?一方面应多读书。读书是最好的习惯,最好的学习,也是专业上最好的发展,最好的成长。在读书中,与大师对话,跟哲人交流,同美好的事物、伟大的人物相遇,当然随时随地也在同自己相遇,这是岁月多温情的时光,人生多曼妙的风景啊!
可以说,一个人的书读的越多,他的眼光就不一样,他的教育视角和境界就不同,他对教学的理解与感悟力就越强,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执着也就越有价值。
教师即课程,教育人即教育,在孩子面前,在教育面前,你读过的书、你的学养性情都在你的一眼一神、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
读书贵在坚持,只要你锲而不舍,坚持一段时间,就能看到你在专业上显而易见的提升与改变。
另一方面应多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专业上的进步。
反思作为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对自己教育行为、教育细节乃至当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一种深度思考,一种全面深视,一种缜密推敲,一种大胆质疑,一种科学研判。
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我们的专业的提升与发展,大有裨益。
同时,应多碰撞。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问题,调皮学生难以教育的问题,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问题,等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诸如应试与素质教育有没有冲突的困惑,育分与育人怎样结合的困惑,戴着镣铐怎样跳出优美舞蹈的困惑,既要完成好方方面面任务,又怎样给老师减负松绑的困惑,等等。
这个时候就不要孤芳自赏,夜郎自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从身边学起,从身边的老师学起,从做得好的同行学起,和他们多交流,多探讨,多碰撞。在交流中学习借鉴,在探讨中集思广益,在碰撞中涵养自己的专业学养。
除此之外,还应多研究。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就是碰撞的过程,也是积淀的过程,更是总结与提升的过程。
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学术的需要,也不是为了应景、做摆设的需要,而是选准一个切入点,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去做一些捕捉、规纳和实证,既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乃至教育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又能让我们在专业的路上走得更好。
过去我从事教育管理十多年,也包括到现在为教育而行走,我都力求从这四“多”上去做一些努力,虽然达不到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样的水准和高度,但是至少要做到不至于成为面向未来教育的“门外汉”,至少要保证在教育行家及专业人士面前,能听懂专业话,能说几句内行话,最起码的要做到不开“黄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