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是由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教学细节组成的。更多时候,体现在那些现场应对智慧上。这里略谈一二。
每节课课前有两分钟预备时间。语文教师都知道,不少学生没有预习语文的习惯,因为语文不预习也能听得懂。大多数学生正式上课铃响后,才停止嬉闹,拿出课本,到完全集中思想进入上课状态,几分钟已经过去了。如果教师使用课件,打开电脑,拷入课件,也需要几分钟。基于上述原因,教师要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用这几分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检查预习,这对不预习的学生是无声的批评,久而久之,能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一节课节省几分钟,一个学期节省的时间就很可观。
教师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客观上能督促学生自觉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进入上课状态。这几分钟,对快速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讲课的语言,重在“讲”,应用口语和学生沟通。有的教师上课像宣读论文,充满学究气;有的教师上课追求时尚,生搬流行歌词,硬套网络语言,本想幽默,反致低俗。
课堂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场所,口语的对话平易、自然、随性、灵动,能给学生以亲近感。讲课的语速太快,学生会听不清,反应跟不上。提醒学生思考时,语速可以慢一些,个别词句甚至需要拖得长一些。语调不能平,要随情感起伏。平淡单调的声音,令人发困,催人入睡。平易亲切、缓急有致、跌宕起伏的语言,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有的教师上课,像对着空气说话,根本不看学生,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只想着达成教学目标。讨论时,有的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可教师就是看不见,不是视而不见,确实是根本没有看见。曾见一个学生一节课连续三次举手,要求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几乎要站起来了,遗憾的是教师一直没有看见,最终这只手失望地放下了,直到下课,这只放下的手再也没有举起过。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很可能已经受到挫伤。
教师要时时扫视整个教室,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对同学、教师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有疑问,还是想作补充,以便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些学生发言边想边说,断断续续,甚至卡壳。这时其他学生往往很不耐烦,有的低声议论,有的大声提示,这会使发言的学生更加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适度参与,但要讲究技巧。教师要集中思想,努力从学生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啰啰唆唆的话语中,分析判断他想表达的思想观点,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以商量的口吻提供语句和他一道斟酌,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征得发言者的同意,发动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寻找合适的语句,把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既维护了发言者的自尊心,还使班级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有序了。一旦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往往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现代课堂是民主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动态生成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发散的,审美是多元的。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pín),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走向,都体现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改变观念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从细节开始的革命,从这些教学现场的处理策略开始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