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以前,如果要给自己贴个标签的话,我是怎么都不会给自己贴上“学习”的,这是因为,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经历都令我倍感煎熬,基本上属于不知道如何努力的类型,高考成绩只拿到了750分中388分。在高考过了20年之后,要问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一定会回答是我运气好。但在近期的两次关于优势的测试中,我的学习主题竟然都排在了前面,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也是一个认知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关于读书,以前跟大多数人一样,只对小说感兴趣,只被情节拉着走,在2016年读完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开启心智,走向正轨,找到了努力的方向,2017年,开始找到了一点门道。
一个曾经的学渣来讲读书,只是给你信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或者帮有这种经历的人建立信心。如果你起点更高,那更加没问题。
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读书?
每个人对阅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因为兴趣,喜欢读;有的人要去竞争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有的人是喜欢与智者交流,在阅读的世界里,你可以找到人类几千年来的智者进行对话;大多数人阅读是获取信息,想要看看有什么新鲜事,某项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还有的人是为了开启心智,不断成长。在提高阅读能力的经典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认为阅读的是为提高理解力。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阅读能够提高我们理解世界的能力。
我们的阅读、思考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理解这个世界,是为了求真,但是大脑的设计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求真的。进化的本能可以让我们用极微弱的线索觉察到危险,但是无法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对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们反抗本能的直觉和思维。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中,把我们的大脑看成两个系统,系统1自动化运作模式和系统2心智运作模式。
系统1反应迅速,它是包括各种直觉专家和捷径的思考,以及整个自动化的知觉和记忆的心智活动。可以毫不费力的产生印象、直觉、意图和感觉,作为系统2明确的信念及特意选择的主要来源,产出复杂的构想模式。系统1感知周边环境、辨识物体、集中注意力、避免损失、避免危险。
系统2是心智运作模式,启动比较慢,刻意、费力气的思考方式,动用到注意力去做费力的心智活动,肌肉紧张、血压上升、心跳加速、瞳孔放大。明确信念及做选择,建构思想,驳回系统1随心所欲的冲动和自由联想。监控自己的行为,增加心智努力以避免灾难。
本质上,任何事做成,都不是冲突和斗争的产物,而是许可和支持的产物。
看似是理性的行动,其实都是得到系统1的许可和支持才能完成,如果没有系统1的许可,就要内耗。这也是我们在做事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原因,在阅读之前,你有没有想清楚这些呢?
大脑是最好的仆人,最坏的主人。
你的大脑属于你,你的大脑不是你,只是你的一部分,你要主导你的大脑,而不能被它主导。
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一系列包含注意力、记忆力、视觉能力、听学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活动。由于阅读在人类活动中出现的比较晚(文字出现才6000年)人类基因还来不及对阅读做出改变。阅读之所以能顺利完成,是大脑利用了我们物体识别、视觉与概念、语言功能等神经回路,如果这些回路有问题就容易形成阅读障碍,并在这些神经结构中重新布线,形成功能高度专门化的多个区域,来辨别信息中的不同模式,并学会从这些区域中自动搜集信息。每个人学习和掌握阅读的过程,都经历了人类掌握阅读的过程。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当阅读时,我们读到的每个字词,大脑都会联系上下文检索它的含义,会将你以前储存的知识,运用到所读文本上。这个过程发生在大脑的工作记忆区,每个单字连成语义,当全部的语言形式和概念信息串联起来时,读者在自己背景知识上产生了自己的推断和假说。同一大脑阅读不同文字类型时,会转换不同的神经回路。语言文字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对应的大脑不同的区域。
我们可以把阅读想像成做菜的过程,去菜市场去买菜(选书购书),把食材(要读的书)拿出来,经过挑拣、清洗、分解,配合已有的配料和调料(自己原有的知识),在锅里(工作记忆区)进行加工烹饪,最终端上来一盆菜。不同的菜品样式对应不同的阅读的种类。
拿到一本书,可以看下别人对该书的评论,看下序、目录什么的,这样可以确定书的有价值的地方,不同的食材吃的部位不同,有的菜是吃根、有的菜吃茎,还有的菜是吃叶,还跟你要做的菜有关,如果你选错了部位,做出来的菜可能会比较差。
读书还可以想象是到一个地方旅游,不可能从车站出来就一个地方挨着一个地方的去看,肯定要挑重点的有特色的地方去看一样。书也一样,可以不从第一章开始看。小说的作者为了提高吸引力,还用插叙、倒叙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自己进行插叙和倒叙。
阅读必备工具
工作记忆,可以想象是做菜的锅,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记忆只有3-7个单元,也就是你同时只能处理这么多事。现在有一只40斤重的羊要烹饪,你的锅不够大,只能把它分成小份,多次做。
自己的理解,也就是用自己带的配料,不可否认有的食材是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好,但是大多数的还是要加入配料和调料才能做的可口的。调用以往的知识,作为背景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情景。阅读要超越作者的想法,产生自主升华的思想,最终超越文本,是我们转变思想的工具,在生理和智力上改变我们的大脑。现实中,有的人会做菜,有的人不会,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不好吃,阅读也一样。
阅读的三条原则是:1)在旧的神经结构中建立新的联结;2)形成功能高度专门化的各个区域以辨别信息中不同模式; 3)学会从这些区域中自动搜集信息。
阅读的悖论
大脑掌握知识的特点是,只有在一定的刺激下才会建立知识的联结。注意力的特点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时,我们就会自发地忽视与我们目标无关的信息,从而被单一维度信息拘囿思维窄化。要想读下去,必须大脑之前有一定的联结,就是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你才能读下去。
阅读是在大脑中建立神经元之间的新联结。对于非虚构类书来说(虚构的书籍靠情节牵引你来往下读),如果你之前没有这些联结,你很难读下去;大多数人很难解决这个悖论,就会在入门后放弃。
要想打破了这个悖论,需要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工作记忆,总结输出建立联结,快速入门,通过一定量的知识的刺激,形成知识网络,使阅读变的轻松起来。
首先,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读,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好问题胜过好答案,带着问题读书可以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其次,是把所有的感官全部用来读书,注重营造读书的好环境,减少认知的负担,如果有声音干扰,降噪耳机是不错的选择。总之,你要眼睛看,大脑想,口中念叨,手中的笔不断写写划划。我在听得到的时候,会把原文打开,调高倍速,并记笔记,这样效果更好。第三,读完一段,要联想,这个观点在哪本书里哪个人讲过,当时是什么场景,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你的大脑会把一些原则进行迁移置换。如果你能把读到的知识用起来,那效果会更好。
介绍两种读书方法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好的读书方法有很多,有的人天生就比别人有优势,有的人要后天来努力,总结了前人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更为关键的是用,在使用过程中,打磨工具形成自己的套路。这两种方法都注重输出,如果你对阅读的理解只是输入的话,这样的阅读是还需要改进的。下面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上面所说
Xdite老师的16格极速读书法
Step 1 :找出你最想问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请你下载这个 A4 模版,每次读书的时候,就写上
- 书名
- 你最想要在书中得到的一个解答
- 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
Step 2 :限时 30 分钟快速摘出 16 个关键字
- 然后开始「快速读书」
- 我指的「快速读书」是指开始快速翻阅这本书,看到你认为「最相关的关键字、段落」就记进去
- 总共有 16 格,填下你观察到的关键字
- 记得读书时,旁边放一个计时器,严格限制最多只能读 30 分钟
Step 3 :针对这 16 个关键字,整理出 3-5 个重点
- 看着这 16 个关键字,整理出你认为的 3-5 个重点
- 这 16 个关键字,你会发现其实都在讲同样的几件事,而且他们可以浓缩成 3-5 个重点或一系列的动作
Step4 :复述心得
- 拿着这张 A4 笔记,马上复述给朋友听,你在这本书得到的心得。
- 你会震惊于:自己竟然可以复述整本书所有的要点以及来龙去脉。
极速读书会的网站,https://speedread.club/
易仁永澄老师的五步法
永澄阅读五步法,是永澄老师在死磕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在一系列阅读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高级阅读方式。这个读书方式掌握起来比较难,并且还在不断升级迭代之中,连名字都没有定下来。永澄老师的工具就是A4白纸和卡片。
(一)使用“检视阅读”,对对象进行快速了解
Step1:先进入对象的上一级,了解对象所处的位置
Step2:快速了解对象所讲的主题是什么
Step3:快速阅读了解对象的结构
Step4:拿出A4纸,横向折叠出相应的份数
(二)使用“粗读/系统性略读”,获得对象的结构细节和知识关键词
Step1:在固定时间内,快速扫读每一个段落,了解段落的主旨
Step2:根据主旨词的顺序,思考作者谋篇布局所采用的结构
Step3:再次略读,获得知识点关键词,写在A4纸上
(三)尝试“自行解释”,构建关键词关系
Step1:(模型推演一:联想、串联、提取、结构)将写出的关键词进行联想,寻找其中的关系
Step2:(模型推演二:猜测、方法、呈现)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表格先行串联输出
Step3:(模型推演三:提问)明确需要再次进行分析阅读的段落
(四)使用“分析阅读”,理解作者本意
Step 1:详细逐字阅读需分析阅读的段落
Step 2:答疑释惑
Step 3:联系自己过往经验
(五)使用“反思复盘”,对照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Step 1:结合步骤(四)分析阅读过后做的标记检验自己的最终结论是否正确?
Step 2:根据检验的结果找出其中因为哪一章的出错导致这一问题?
Step 3:再重新阅读这一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一章出错。
step 4:用作者的观点,来对自己之前的经历进行反思,如果此事再重新发生一次,学习了作者的观点,我会有哪些提高?
step 5:刚刚学习的这部分知识,是不是能与自己之前的知识进行了融汇贯通,能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局限性在哪里?
step 6:对自我知识体系重构优化
最后为易仁永澄老师打个Call,他的产品重疗效,谁用谁知道。
易仁永澄老师现在正在共读经典《思考,快与慢》这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收费共读活动,有意者可以到http://fastslow.top/了解,报名的话建议推荐人写我,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