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得知火遍中华的小苹果原来是二战时期的一首交响曲列宁格勒改编而来的,是纪念苏军打败德军的。有些人会觉得把这类严肃的歌曲改编成娱乐大众的曲子,是很不严肃的错误做法。我倒觉得这种跨界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是的地方。有很多曲子能够被改编后传唱至大街小巷,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体现了音乐的多样性。说不定原作者听到以后,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呢。
(备注:晚上分享了才从朋友圈得知,这是被恶搞的视频。希望大家不要和我一样误解很深了,列宁格勒之前还被恶搞为鬼子进村的原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社会,很多行业的成功都来自于跨界。在自己这个行业做到瓶颈之后,可以在其他的行业里面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原因反而来自于隔行如隔山。大多数行业内的人士,哪怕是大咖,都很容易将自己禁锢在自己行业的枷锁之内,被自己的固有观念给僵化了。许多跨界的成功,你都在事后看起来,都会觉得改变或融合是挺对的方向,但如果时光回转,却根本不会往那个事后看起来挺简单的方向上去想,能事前想到的人才是极少数的天才。
今天给新员工培训。和往年一样,我又讲到了“知道,不知道”的四句话。这也是多年前,忘了是哪位师长给我说的,一直觉得很有道理,很适合新人。就是说:大一的时候,我们是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通过不懈的努力,到了大三我们开始不知道自己知道了,也就是说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到了大四也就是说真正毕业的时候,终于知道自己知道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学习大都循着这个轨迹,循环往复的向前进,助工阶段是如此,工程师阶段也是如此,到了高工又是如此。每个阶段当你知道了自己知道以后,又开始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了。今年,因为衣母对我半年前的教育,我又加入了“知道,也要做到”这么几句话。也就是说,不论你知道还是不知道,但如果没有做到,那一切都归于零。说的再好,也没有一个实际的行动来的有效。所有的说,在做的面前都只是零。很多人都说的很好听,但是却很容易眼高手低,真正落实到行动的时候,却只会教育别人,而自己却完全做不到,那是很可悲的理论家。
晚上,德鲁克、赖声川、哈佛中国史、还有这样和世界相处,几本书轮换着看。
创新对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创新的时机更加重要。很多时候过于超前或者滞后,都将导致失败。我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华联超市在第一批试验的时候得到了惨败。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来诚信的氛围。进到商店里面,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丢失率比利润率要高得多。但是大约过了1到2年之后,联华超市再度出现。那时候社会氛围已经逐步接受了超市这个产品,因而就一下子火爆了起来。拿苹果的火爆来说,也是由于芯片和内存的速度响应上已经达到了人们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再早五年推出,相信其滞后的反应速度必然达不到人们能够接受的灵敏度,那样的话就很有可能因为一个产品过于超前而无法被市场接受。阿凡达是卡梅隆想了十多年的产品。阿凡达的成功,在于正好在这个时机,3d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如果早十年时间,那就不会有这么成功了。现在的蓝光碟片,4k电视,之所以还不够火爆,是由于存储设备以及存储设备的读取速度是个瓶颈。十年前,我们在用电脑的时候,过个四五年的电脑就慢的已经让我们无法使用五年前的电脑了。而现在,我们用五年前的电脑,似乎还是比较流畅,但是用五年前的手机,就基本拖不动了,说明电脑的发展已经全面落后于手机了。因为市场需求使然,电脑芯片的发展已经没有了之前那么明显的18个月规律,光是固态硬盘就已经N多年停留在512G的时代停滞不前了。
追求最大化,而不是优化,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导致衰亡的很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在做大了之后,会十分盲目的想要让自己的企业,在业绩后面加个零。最终却由于挂的零太多,导致了真的全部变成了零,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每个企业进步的速度,都与他旗下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他所拥有的技术优势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一列火车头,如果最多只能带16节车厢的话,你非要让他挂32节车厢,最终的结果就是根本跑不起来,或者火车头和车厢之间发生断裂,而车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