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喜欢读悬疑小说,更多的是体验其中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感受参与其中分析推理的过程。在这种状态下,我其实并不会对案件本身的社会意义、凶手的背景心理投入太多的关注,简单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会产生太强烈的同理心。
后来接触越来越多像是社会派推理、非虚构小说这样的作品,作者会用比较多的篇幅去描述加害者,比较多的铺垫来反映出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这样的作品读起来会感到格外有份量感,我不再只是单纯地寻求答案,更多地是正视这些问题,探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
最近读了来自日本作家盐田武士的作品《罪之声》,这本书改编自日本轰动一时的世纪大案“格力高·森永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于1984年,犯罪分子以绑架勒索为发端,逐渐演变成针对整个日本食品制造业的无差别投毒恐吓,历时一年半,自称“怪人21面相”的犯罪嫌疑人突然发表了活动终止宣言,就此销声匿迹。
这起轰动一时的案件留下来大量的坊间传言和所谓的真相读本,但至今凶手到底是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我们仍然无从知晓,而且多年过去,事件本身也因为超出最终时效而不了了之。
在案件发生的时候,盐田武士还是小孩子,他对整起案件最大的印象便是父母告诫他不可以吃零食。当他得知犯罪分子利用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时,他开始深入研究、调查走访,想要以小说家的身份揭开这桩悬案带来的社会影响,关注那些被掩盖在历史中的家庭悲剧。
小说采用两条主线并行的方式,一边是裁缝店老板曾根俊也意外在家中发现一盘磁带和黑色笔记本,磁带中的声音一听就是小时候的自己,而内容却是“银万事件”中凶手发布的指令。俊也在已故父亲旧日好友的陪伴下,开始了对那桩旧案的调查。
另一边是突然被派去社会部参与年末报道计划,深入调查时代悬案“银万事件”的阿久津英士。他身上那种不折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让他即使屡屡受挫却从不轻易放弃,抽丝剥茧般一点点靠近真相,沉睡数年的悬案真相最终浮出水面。
在这本书中,模仿犯罪、手段残忍、戏耍警方、将名企逼到绝路最终还全身而退,这些放在任何案件中都会引发轰动的因素在这起案件中,都不算是最让人关注的地方。
那三个稚嫩的,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对现实的残忍全然无知,被动被牵扯进犯罪行为的无辜孩子,他们的命运从此不同,美好的人生毁于一旦。
媒体曾在犯罪行为的打击侦破中起了“反作用”,但阿久津却守住了媒体人的底线,用真相给无辜受难的人切实慰藉。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它的悬疑度并不高,节奏也不快,但因为与现实的交互,一想到这些事曾真实发生,罪恶之手曾伸向过这些孩子,就无比揪心、痛心。作者用十余年的时间著成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无辜受害的人,用小说家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