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的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小时候,你做过类似的事吗?弄坏爸爸的剃须刀,弄乱妈妈的梳妆台,扣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镜片?每当爸爸妈妈发现我们的作案证据后,总会大声对我们说:“你要听话,不要弄坏东西,给别人添麻烦!”有时还会给我们加一顿“竹笋炒肉”,难道我们做这些事的目的真的是搞破坏吗?并不是,只是我们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太好奇了,想要了解其中的秘密。
从小到大,我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父母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会让每个亲戚朋友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小孩,让父母不为我操心,然而我却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经过父母的一道道工序加工成他们想要的“我”,但我心知那并不是“我”。随着不断成长,我越来越发现我丧失了很多东西,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好奇心,我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将公式、结论当作和太阳东升西落一样的真理,而当我发现这个事实后,却发现想重拾起它已经很难。
经过全面、冷静思考后,我得出了失去好奇心的三点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出来的“奴性”。在你第一次进入校门前,父母是否告诉过你:“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别顶嘴。”印象中还有的家长做法更夸张,他们直接跟老师说:“老师,我家孩子要是不服从管教,你就打他,打坏了我赔!”仔细想想,学校岂不是成为老师的一言堂了?或是可把老师比作上帝,老师讲的话就是真理,与上帝相悖的言论就是“异端学说”,而提出的人则会被当众批评,使他受到“看客”的嘲笑,让他不敢再犯“错”。权威的枷锁就这样被学生自己和他人逐渐套牢,不敢有好奇,不想有好奇。
第二点便是勇气。“奴性”形成后,我们就认为好奇是没有意义的,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后,我们就不敢有好奇了。人类是群居动物,很少有人愿意“离群”,离群的会被视为异类,大家不愿意和他接触,害怕也被当做异类,因此从众是最好的方式,这样做虽然获得了安全感,但代价却是丧失好奇。
第三点是过高的期望。和前两者不同的是,一些人可能一开始是很努力的,是对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的,不过他们所求过高,每次好奇心都无法被自己的行动满足,因此会失望,没有成就感,长久下去,好奇心会成为使自己失望的东西,也就不会对事物感兴趣了。
那么如何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的世界重拾好奇呢?
首先我们可以读一些儿童读物,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大多数人一生中孩童时期是最具有好奇心的,而且不要将世界上的一切看作理所应当,而是要努力寻求道理,令自己满意,才能有所收获。
第二则是广泛阅读各类学科的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知其然并不重要,知其所以然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
第三是多行动。到人群中去,也要到大自然中去,不断地探索这个充满谜团的世界,丰富阅历,这样就能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找到令你兴奋并能产生好奇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