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是先被安排,然后被就业。小学生的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梦想的时候,那个时候还能很明确的说出未来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到了初中,高中以后自己的梦想慢慢的就被目前的教育所压抑,只知道要考一所好大学,什么事到了大学再说,到了大学后,没人安排了!才发现不知道一路走来做的这些努力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了放向,也没有了动力,开始迷茫。
大学时候对于未来的工作更多的是源于媒体的炒作和自己凭空的想象和一些道听途说。往往只是“天真的梦想”,是不真实的梦幻般,通话般的一个想象,不切实际。
很多人在大学应该见到过这种现象,别人去考研,自己也跟着去,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想跟着去,别人去考证,自己也想跟做………正是迷茫导致了恐慌和盲目,等到毕业时候只能听天由命,最后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开始频繁的跳槽,甚至在遭受挫折后开始逃避现实。
当我们不知道选择哪条路的时候会感觉迷茫,当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感觉困惑。
迷茫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手上做的这个,而还能做别的什么并不知道,感觉前面一片漆黑。结果面临职业选择时候,才发现自己能做的不愿意做,想做的又做不来,喜欢做的却没有机会做。这是因为一是对自己不了解,二是对要选择的东西也不了解,所以很迷茫。
困惑是努力了却没有效果,或者是做到了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困惑不是没有目标和方向,而是对于未来准备不充分,想的不具体,太想当然了!结果越做的深下去,才发现目标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有时候自己可能倾尽全力也难以实现的时候,突然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了!这个时候感觉前途渺茫、穷途末路。对目标的清醒认识非常重要。
导致迷茫困惑的真正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规划方法。对于未来我们并不缺方向,也不缺目标,缺的是探索职业方向的合理方法、改变的勇气和努力的信念。迷茫困惑是因为我们总是用现有的能力和有限的信息去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现在能想清楚的东西,在刚毕业的时候并没有这个能力和眼界来想清楚。
探索未知世界前,先拿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你没经历过的东西,你怎么去规划?
现行职业规划模式对于专家来说不管定义多少种类,其核心都是围绕着一下几点:
第一步:知己——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个人资源
第二步:知彼——职业特点、外部环境、机会及发展前途
第三步:抉择——路线抉择、目标抉择、行动措施
然后就会引导出一下连贯问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目前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这些套路的第一步都是知己,然后再只彼,感觉很合理,但你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那该如何选择呢?“认识自己”这本身是人一生的命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社会经历才会慢慢看清自我的。如果让你在人生最开始的时候通过测试做出分析,做出回答。并以此当成自己的方向去实行,这本事就错了!这怎么可能呢。连自己还没搞清楚,就去根据测试做决定了,这也太荒谬了吧!
外国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什么呢?他们是先只彼,才慢慢的只已,然后再选定目标方向,努力去实现它。那么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只彼呢?又是怎么只彼呢?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导入,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在中学阶段有多达几十门选修课供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并且从小让孩子们有一颗尊重不同工作的平等价值的心,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专业与职业。学校从小就开设各种职业体验课,也鼓励让家长参与进来,请家长到班上给小孩子讲自己是做什么工作、怎么做的。
中小学生通过职业模拟、实际操作等方式,从小就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了解,大学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与灵活的学分制度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了实践,大致上能了解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再根据职业要去取进行下一步学习。当他们步入社会进入职业角色的时候,他们更多的已经不再是考虑职业的方向选择了,而是考虑自己职业目标是实现方式,因为前面这么一路走来,他已经很清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再迷茫困惑了!
中国的国情是一种标准化考试的淘汰制教育,孩子的兴趣受到父母的左右,天赋和梦想被教育所压抑,工作的价值被社会导向所蒙蔽。上学的唯一目的是考大学,而大学基本上是大四才实习,结果选专业的时候孩子无法把兴趣与专业对接,就业的时候无法将专业与职业对接。等到大学毕业时,才开始真正面临职业方向选择,这个时候都20多岁了才开始去思考选择,自然很难适应社会了!在社会上也就无所适从了!
因此可以看出职业规划首先是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发现,然后才是个人自我清醒的认识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