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有幸参加了连续三天、由长宁精神卫生中心主办的“儿童青少年非自S性自伤行为的研究与干预”学习班,对自伤的概念、功能、影响因素和干预等有一个框架性地了解。
当时听医生描述来门诊的孩子:夏天要是穿长袖来的,基本都有自伤行为。虽然惊讶,但脑海里并没有具象的青少年形象,直到这次跟诊。
黯淡的青少年
他们身上是没有光的,生命力被封锁在躯壳里,很难看到内在的动能。
我看到了三类孩子。
当家属和孩子进来坐下时,医生朝向孩子:说说看,今天是为什么来这里啊。
愿意并能够表达的,有的会小声讲一讲,几个字的慢慢说,有的孩子直接哭了,无声地哭,不停擦眼泪;
没有表达意愿,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丧失了意义,机械地移动,面无表情,沉默到底,隔绝一切交流;
偶尔看到身上有些活力的孩子,随着问诊才发现更严重:双相,处于躁狂期,而且有精神病性症状。
症状是有功能的
一个孩子非常痛苦,如果选择自S,则生命消失,当ta去划伤或割伤自己时,用身体的痛替代了心理的痛,痛的过程中原本高压的情绪也有所纾解,痛苦缓解了一部分,那ta就不需要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结束痛苦
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行为上的自伤,其实是一种替代和妥协,是有功能的,所以自伤是青少年自S的保护性因素之一。
自伤的功能,也就是一个孩子自伤的意义,还包括:
从负性体验或认知中缓解:我太痛苦了,划伤自己可以让我感受痛,暂时忘掉没人能理解我的感觉(用生理痛代替心理痛)
获得关注和支持:我受伤\生病了,爸爸妈妈会暂停他们的争吵或糟糕的关系状态,我的问题成为他们共同要面对的事,老师同学也会来关心我
处理人际环境的困难:受伤\生病了,我可以不用去上学、考试、见到不喜欢的老师或同学
展示力量和勇气:我看到很多人都这样做,或他们都感觉我很软弱好欺负,我要给他们看看
在麻木状态下产生一些痛觉感受:我感觉不到什么情绪,试试我能不能感觉到痛(有成瘾性质)
什么是自伤(NSSI)
自伤概念的全称是非自S性自伤,指不以自S为目的(且出于不受社会或文化认可目的)而故意对身体组织造成的自伤行为,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临床特征上,男性和女性自伤的形式不同,位置的隐藏程度和精神障碍症状有关,手腕伤占到30%。
共病主要是情绪障碍,占到50%左右,也就是说自伤的孩子中很多都有抑郁或焦虑症状。
首次发现时是一个干预的窗口期,可以及时就医或寻求心理咨询,调整家庭教养方式;随着时间和次数增加,对痛觉的耐受度会提高,也就是有可能会越伤越深。
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心理行为因素:情绪调节能力,惯性的消极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中冲动、低自尊、边缘性,认知模式容易思维反刍,有成瘾行为等
创伤、压力因素:负性的生活事件,童年虐待\忽视,同伴欺凌,情绪压力和学习压力
家庭、人际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中的高控制、高干涉、高拒绝,长期的情感冷漠或忽视;父母的情感表达缺乏或不当,而青少年发展期本身处于学习情感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家庭的亲密度,即家庭的和谐氛围能够提供一个容纳的空间的话,就可以成为一个保护因素;其他还包括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如何,同伴关系的发展
生理因素:基因、内啡肽水平、皮质醇的分泌、甲状腺激素,以及现在的脑成像研究
家庭冲突、欺凌事件是重要引发因素。
住院干预的相关信息
医生评估孩子自S风险高的话,会建议住院。
东方医院是开放性病房,需要家属陪床,两人间的床位费800\天,包间1800\天,床位费需要自费。据说闵行精卫中心的儿医病房是新建的,床位费3000\天。
住院的优势主要是集中治疗:药物配合每周2次的心理咨询,以及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团体小组,这部分费用可以进医保。
我们没去病房,从心理科医生的工作风格和态度,以及他们跟家属沟通的信息来看,照料上应该很细致,医生会观察药物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用药,心理咨询不用排队,可以及时和相对高频地支持,团体小组本身的自我观察和人际成长功能就很强,组合拳的强烈效力帮助孩子快速调整情绪状态,降低自S风险。
家属一般不会当场做决定,都说要回去商量一下,先吃药控制,有考虑经济因素,也有担心给孩子扣上“精神病”的帽子,影响孩子前程(情绪问题属于心境障碍,不属于精神病性)等各种顾虑。
从年龄来说,12-14岁时高发阶段,12-17是高峰期,mate分析(一种分析方法)高中生的自伤发生率更高。
所以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对家庭来说是一个挑战,父母也是在不断学习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阶段,反思和调整教养方式。有一个比喻说,孩子是飞机,父母是机长,当孩子出现问题即有坠机风险时,家长也同在机上,想方设法拉一把。
不过我更想表达的是,在父母的身份之前,先看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重视自己的议题:对自我价值的焦虑,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和期待,对信息的加工模式,认知自己的防御机制-我们的社会语境里,男性习惯回避,女性习惯转移(我觉得回避更难处理)...
个人议题的修通,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需要,也能更好地面对关系。
夏葵,心理动力学&CBT取向心理咨询师,预约咨询请留言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