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个晚上把这篇小说读完,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无言的痛,同情逝去之人在苦难中匆匆离开,更替活下来的人目睹死亡又无能为力而倍感沉重。
我在《活着》中感叹到:福贵的颠沛流离是乱世中人的命运多舛;福贵一家的生活是社会变迁的烙印;福贵亲人的死亡是时间创造的手笔。
福贵一个原先的富家子弟到后来的底层劳动人民何以能活到最后,又何以能承受这接二连三的苦难?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活着”的能力的,而福贵只是众生的一个缩影。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无法挖掘一个人能“活下去”的最大潜能,所以作者以福贵为例,将这超乎常人想象的苦难一次又一次的加之在他的身上,让他起初是被迫成长,后来是主动向前,福贵能够活下去靠的不是作者而是他面对苦难有了应对的能力即可以乐观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他劝春生努力活下去就是成长,亦如直到苦根死之后,他也都在欣慰能为自己所有的亲人亲手埋葬。
我也因家珍死前的自我安慰而被安慰到,她最终选择了释怀,了无牵挂的离开,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用一辈子去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不为已然而后悔,坦然幸福地离开。
在《活着》中我又时常能感受到矛盾的心理,更多是福贵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他总是悲观又乐观地活着,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我,遇到一些小挫折总是先悲观感受之后又不得不乐观看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与内心挣扎,最终抚平了满是苦楚的伤疤,肩负着责任,和“生命”共同奔赴远方。
我认为福贵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看似一直在失去,可他每个身边的人都在不断给予他幸福,每离开一个人,他就少了一份牵挂同时又多了一份勇气,说得现实点,离开一个人,他就可以少点维持生计的烦恼却同时拥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才不负亲人的勇气。我起初认为福贵看开是因为被苦难折磨得已经麻木,可后来仔细想想,如果真的是麻木,又怎会还要坚持买一只老牛陪在他的身边,说明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愿意同时间慢慢流逝,同“活着”慢慢走向死亡。
我认为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让我们过于注意每个人的人生,因此对福贵的亲人我并没有过多解读,甚至福贵也不需要,他们的个人经历都只是锦上添花之物,最重要的应该是整体的架构,也就是让我们通过品读一个人的一生去明白如何“活着”。我每次想到余华另一本书中写的“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都觉得也很适合这本书。
在余华的自序中我看到了他对主人公的充分尊重,每个人都不应该去随意定义别人的人生到底是苦还是甜,亦包括自己,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我们或许才知道我们过得是否幸福。
《活着》这本书也许并没有让我可以勇敢到直面死亡的恐惧,甚至让我更感怀于生活本身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挫折,但却让我也真正意识到了什么是“活着”,我因什么而“活着”,又如何幸福地“活着”。
✨直至今日才得知“简书”这个平台,真是感觉相见恨晚!平常喜欢用文字表达想法的我只希望能在这里觅得一片纯粹又热烈的文学净土。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感兴趣的简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