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01 吃的基因
吃是个很宽泛的命题,你可以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谈,也可以从文化传统上溯源,也可以分地域、分国家深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因,也可以搜罗五湖四海的美食尽享口腹之欢……关于吃的可写的太多了,但太过认真就难免把它从生活中剥离,散了些烟火气和失了些勃勃生机。我不想聊个吃的人还得这么累,所以大家也都随性点,看到啥想到啥就先交流啥吧。
吃改变基因。想当初人类老祖先从树上走到陆地,或是从海里、从森林里、从穴洞里等各个旮旯里冒出来,开始用野火炙烤肉食,杀了菌、灭了虫、提升了食物口感和营养价值、增进了身体吸收甚而完善了大脑结构、开启了灵长类智力,吃啥以及怎么吃这些标准和选择就刻进了DNA,一代又一代接力棒似的传承下来了。
调侃自己是吃货,嘿,别觉得那是自谦,你其实在讲一个大实在话。为了避免返祖或是基因退化,从取材种类的丰富到食物状态的保鲜保质、到烹饪的煎烤烹炸煮炖烧等多种手法,我们在吃上不仅大做文章,而且给它写家谱族谱,出书立传,开宗立派,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它连同音乐、美术、雕塑等成为跨国界、跨时代,毫无障碍、极易引起对方好感、快速拉近彼此距离的黄金交际手段。
你说啥?不行?得,咱先别整些有的没的,嗦一口?调动耳鼻目口深入探索,饕餮之心在吃的过程中得到回应和满足。若有粮食发酵物再助力一二,在氨基酸、脂肪酸、葡萄糖等合力攻击下,面红耳赤是小场面,宾主尽欢才是好结果。倘若事不成,没关系,那定是没吃好或是不好吃或是没放开吃或是没吃对,一场不行再来一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嘛,这世上也没多少吃解决不了的问题。
02 吃的学问
吃很讲究。吃啥很重要,当然目前流行的一些刺身系列、醉酒系列、活吞系列屡劝屡吃是可以理解的:游离主流之外的饮食,要么是追求刺激挑战新鲜,要么是脑子、嘴巴都有特殊需求,滋生各种寄生虫也不带怕的,要么是通过标新立异的吃法或彰显个性或突出特权或延续传统……
不管啥目的,总的来说我是不支持的。因为吃的本质是为了身体康健,你连底线都突破了,那吃个啥意思啊?和猩猩、狒狒兄弟们一起生吞活剥不更带劲儿?
吃相体现性格,吃位凸显礼节,吃法展现素养。怎么吃是绵绵历史长河不断冲刷文化彼岸,祖祖辈辈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增删改,然后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知书识礼等手段,进行民族徽章再烙印的过程。说简单点就是怎么吃表现了咱们家教水平的高低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群体性:如韩国之于泡菜,日本之于生鱼片,英国之于牛排,美国之于汉堡包,法国之于鹅肝,中国之于饺子、汤圆、混沌、锅贴、豆皮、甜糕、蒸菜、火锅、烧麦……
管中窥一豹,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胸怀坦荡、兼容并蓄,看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了。比吃的,中国认第二,还真没哪个国家敢认第一。啧啧,也真的只有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才会知道一块猪肉不仅可以做成红烧肉、叉烧肉、回锅肉、粉蒸肉、糖醋肉、爆炒肉、香煎肉,还能晾肉脯、炸酥肉、腌腊肉……
物尽其用,各显神通,中国人的吃真的是对食物最大的尊重了。
03 吃的研究
我喜欢摄影,日常除了各种臭美自拍,占据几个GB内存、霸占硬盘大壁江山的就是天南海北的各色美食了。老实说,和大家一边谈论着吃,我脑子里一边不断闪现着曾大快朵颐的牛腩煲、盐焗鸡、剁椒鱼、蒸螃蟹等。
掰指算一算,光是天府之国的火锅,我和先生就不远万里、来回折返,不辞辛苦地跑去吃了六七次。虽记忆里也有回味无穷的甜羹和巧夺天工的糕点,奈何我是食肉性的哺乳纲动物,医生多次提醒我要注意膳食均衡、多补维生素,因实在难以放下心头好,我上下颌的五六颗大牙龋齿发炎、大修大补好多次。唉,也是为难牙齿了,大家不要学我,老夫内心有愧啊。
朋友同事们说每次看我吃饭都觉得香,虽我心明眼亮领会到吃相不雅的敲打,但有什么办法呢?一旦看到油光水滑、香气四溢的美味,我眼睛就情不自禁地放光,虽心里不住地念叨:稳住!斯文点!要像个大家闺秀!可口水咕噜噜地分泌,刚开始还能细嚼慢咽,碰到大块肉骨,筷子实在耍得不给力,我就只能直接上手了。狼吞虎咽,手撕嘴吸,尽显饕餮之态的同时,我暗忖嘀咕:人长了一双灵活的手真好啊!能吃是福,有一幅好的牙口和胃口是多么幸运呀!!
妈妈、姐姐都烧得一手好菜,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和投喂品鉴,让偶尔小试牛刀的我也能在餐桌上大放异彩。虽然做菜水准时高时低、爸妈姐弟一向尝了第一口坚决不会尝第二口,但遇到先生这样好喂养的人,在他发自肺腑的满足和赞不绝口的支持下,我还是进行了不少吃的研究。例如怎么也膨胀不起来的蛋糕啊,卤得一锅的好猪蹄、好鸡翅啊,时不时替代米饭的包子、馒头啊,成果虽不丰硕喜人,但值得小火慢煨出一个美食日记系列了。
04 吃的疑问
对了,说了那么久,你喜欢吃什么?会做什么耶?留言交流下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