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研,是为王红玉老师将要讲第13课《桥》。
如同以往的教研一样,红玉老师先用课件展示她的大体上课思路,然后大家就她设计的各环节展开讨论,边讨论边修改、完善。
红玉老师是以课后第二题“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为主要问题带动第二课时这整堂课。她按照学校课改模式的惯例,先让学生以学习小队为单位在队内交流,然后请小队展讲,大家补充。等小队展讲、大家补充结束,老师再用课件把故事过程中的四个冲突一个个展现出来,老师重新把课文重点部分顺一遍,让学生的认识条理化、清晰化。这样相当于把这个问题理了两遍。
对于红玉老师对课文的把握以及整理,我们大家都倍感清晰,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我担心的是四十分钟除去回顾复习上节课内容的时间,剩下的时间还够不够处理完这个问题,更不要说还有课后第二题、第三题,以及拓展延伸环节。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学生一展讲,那就是一个不可控因素。既着学生挖,你不知道学生会跑到哪条道上去。这节课是要在下周代表年级组参加学校讲课比赛的,当学生自由发挥他的自学效果时,所有离题的话都会费时间。
针对这个问题,部分老师提出先让红玉老师在班里讲上两遍,把各个环节负责到具体学生,砸牢固,到时候光演就行了,否则无论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不完课文。专家讲一篇课文恨不能一小时还完不利索呢,何况普通的我们只是四十分钟。我们也有部分老师不赞同,毕竟没有新生成的课缺乏上的价值、听的价值。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演。
红玉老师觉得演的事做不太来,放学后便一直在办公室继续备课、整理课件,一直到八点多才下班回家。
其实,再怎么备课,只要把设计的这些环节稍微落实到位一下,课都上不完。课改这么多年,这一直就是个矛盾问题,也是一件让我们极其无奈的事,更无奈的是,讲课比赛就是检查大家还用不用这种方式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