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注
【明心见性定慧顿悟】,陈荣捷注,见《六祖坛经》第八、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六等节。
【格致诚正】,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见《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引陈荣捷注,东正纯云:“陈白沙(名献章,一四二八至一五〇〇)曰:‘学有由积累而至者,有不由积累而至者。’(《白沙子全集》,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本,卷三《复张东白内翰》,页十一上)据此,则空虚顿悟,亦非禅也。今‘体究实践,多少次第,多少积累’云云。盖急释说高功捷之疑,未遑及蕴奥欤?”
笔记
来信说:“只担心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续代代师生传授,会出现谬误,以至于坠入佛家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难怪学者们有所怀疑。”
我所讲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学者日常用功的具体方法,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好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那些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志向,又没有深入探究,所以怀疑,这很正常。但是您这样高明,自然应当一看就明了,为何却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
人都喜欢吃现成的,古人修身,想要那种说明书一样的指导手册,现在人们学点东西,都想要干货。一旦需要自己动脑筋,就说这个理论太高深,不接地气。
但是,世上哪有捷径啊?要有成就都是要用心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扎实用心修行,寻求各种奇特法门,反而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