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信,今天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历史上的人大多遇到过了,还解决了,并且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历史。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很薄的一本册子,讲解、点评的朝代就像是一家家超大型公司,企业家不妨一读。
制度设计:警惕“看起来很美”的陷阱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曾让刘邦自以为高枕无忧,既保留中央直辖的郡县,又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试图用血缘纽带巩固统治。但历史很快证明,这种“折中方案”反而埋下分裂隐患——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本质上是权力分配失衡的必然结果。这像极了许多企业在扩张期的制度迷思:既想推行标准化管理,又允许区域分公司“各自为政”,最终导致战略脱节、资源内耗。
钱穆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何被推崇?因为它构建了“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闭环体系,既实现了权力制衡,又保证了行政效率。这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尤为深刻:当我们设计绩效考核制度时,是否考虑过部门协同的顺畅性?当我们推行股权激励时,是否兼顾了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制度的生命力不在于精巧,而在于能否适配组织的真实需求。
人才战略:避免重术轻道的短视
宋代的科举制度曾创造过文化繁荣,但过度强调“重文轻武”,导致官僚体系臃肿低效。钱穆特别提到,宋代官员“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使得大量官员“有职无权”,只能在文书往来中消磨精力。这种“用人不授权”的困境,在今天的企业里依然常见:有些老板热衷于招聘名校人才,却不给他们施展空间;有些企业制定了完善的晋升通道,却在关键岗位上坚持“任人唯亲”。
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教训更为惨痛。朱元璋为了集权,将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看似提高了决策效率,实则造成“皇帝累死、百官闲死”的荒诞局面——后世皇帝不得不依赖内阁与宦官,反而催生了更严重的权力失控。这恰如某些创始人“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表面上掌控一切,实则堵塞了人才成长的通道,最终让组织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钱穆的点评振聋发聩,制度演变有其内在逻辑,强行断裂只会引发反噬。
组织进化:在传承与变革中找平衡
清代的政治制度最具警示意义。康熙、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曾是高效决策机构,但到了晚清,这套高度集权的体制却成了改革的绊脚石——当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时,僵化的官僚体系根本无法应对变局。钱穆尖锐地指出:“清代制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我革新的弹性”。这像极了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巨头:它们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却在时代变革时固守既有经验,最终被市场淘汰。
书中反复强调的“历史惯性”概念,对企业战略转型尤其关键。钱穆认为,任何制度都有“积久必弊”的规律,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就像唐代的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本质上是适应土地兼并现实的自我修正。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警惕“成功路径依赖”:当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时,能否像宋代王安石变法那样勇于突破既有框架?当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时,是否有勇气重构组织能力?
管理者的历史视野:从术到道的升华
很多企业家困惑:为什么学了无数管理工具,依然治不好企业的“慢性病”?《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给出了答案:管理的本质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组织规律的深刻洞察。钱穆在分析各朝制度时,始终坚持温情与敬意的态度——既不苛责古人的局限,也不盲从传统的权威,这种辩证思维正是管理者最需要的素养。
当我们读到明代科举的八股取士如何扼杀人才活力时,会自然联想到企业培训中标准化复制的误区;当看到清代军机处如何让内阁沦为摆设时,能警醒自己避免部门墙导致的信息孤岛。这本书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管理者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从制度演变的长周期中,看清什么是变的表象,什么是不变的本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篇幅不过百余页,却能让企业家在飞机往返的间隙,完成一次对组织管理的深度思考。钱穆先生用历史学家的冷静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组织,都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权力如何分配、人才如何任用、制度如何进化。这正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