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复地问我自己,海上钢琴师讲了什么。
一个单纯的孤独天才如何遥望世界的故事?一个宣扬纯真,批评世俗的童话?或者是一个欧洲衰落美国崛起的隐喻?
这部电影我看过几遍了,这次终于有机会坐在电影院从大荧幕上看这部20年前的老电影。
灯光关闭,电影开始,轰隆隆的轮船拉着乘客向屏幕驶来,乘客们目光炯炯,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在一声“America~!”的呐喊之后,船上只剩下兴奋与激动。
我之前一直没注意到开头这一大段。
这些对前面的美国满怀期待的人,其实正代表了我们大部分人。
先从1900说起,1900是男主人公的名字。它不是1898,也不是1899。1900是20世纪的开端,一件事物的开端总是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然而,在那个时代,欧洲的殖民扩张已然陷入停滞,经济迟迟没有新的突破口,甚至到最后陷入战争,以至于茨威格说,伟大的希望之光幻灭了。而这时,隔洋相望的美国却成为后起之秀,经济高速发展,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诱人。于是,人人都想去美国“淘金”,碰运气,实现America dream。20世纪,似乎成为了美国的世纪。
因此,弗吉尼亚号只有到美国,而不是返航到欧洲的时候,才会得到人们高亢的欢呼。
人们,去美国寻梦。
电影中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偷穿别人西服,偷偷溜进一等舱寻找艳遇的小伙子。1900为他做的曲子中透出了狡黠与投机。1900说,我都已经看到他会第一个看到美国,并喊出那句:America!导演借1900的口告诉我们,嘿,这个小伙子就是个典型的追逐美国梦的陆地人啊。
是啊,我们这些人坐船就是为了离开大海并最终下船。但是1900不一样。他生于轮船,长于海上,大部分时间坐在琴旁,他是单纯的,质朴的,他从未踏上陆地,也不遵从陆地的生活窠臼。他像一条鲸鱼,自由地游曳在茫茫海洋,偶尔在船靠岸的时候他跳出水面,远眺陆地。他不想要名利,也无心比试,他只想安静地观察,观察人,观察物,然后用琴键诉说他的感受。
但他也曾孤独过,迷茫过。他会无聊地翻出乘客通讯录打电话,他会在伴着钢琴曲纵情舞蹈的乘客听到“America”便一哄而散后露出落寞的神情。他和陆地从未彻底隔离,但是也仅仅连着一条细丝,这条细丝可以把他拽上陆地吗?
当女孩的父亲和他交谈时,他仿佛有了下船的理由:世间有另一种了解大海的方法,那就是离开大海,眺望大海,让大海告诉你该怎么做。当他遇到女孩时,荷尔蒙又成了另一种催化剂,不断地告诉他,去看看吧,下去看看吧。
他走下扶梯,望着陆地,他看到纵横交错没有尽头的街道,他看到工业世界向他冲过来,他退缩了,线断了,他没有下船。
以前我看这部电影会很伤感,似乎自己也是一个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人,面对世间纷杂的琴键无所适从,想退回自己的轮船。但是这次我没有很强的代入感,我更多的时候像是那个小号手,看过他太多次的演奏,可以理解他的选择,但是自己早晚要下船。因为陆地上的人注定属于陆地,我们下船,不断地追逐,不论是为了America dream,为了金钱,为了爱情,还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理想。
可是1900的动机不足以支撑他离开轮船,对他来说,船和海就是他的陆地。
1900使我想到了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是那闲人,但是也没有完全超脱。
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臧克家说,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我们都有追逐,但是却不止于追逐。
以前我觉得1900和陆地人是一体两面,完全相反。现在我觉得,二者的关系更像是跷跷板上的两个点,只不过他离左边更近,我们离右边更近一点,我们望向对方,想从对方的眼睛里找到生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