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谈了对HR的具体分析之后,我们来谈企业,也就是三类不同的企业为什么会产生挑战,因为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日常观察,在数据积累上有所缺失,如果存在不足,同行可以帮忙斧正。人有特点,组织其实也有特点,而且组织的特质一般来源于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老板的上限,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上限。这也是华为、万科、美的等标杆性企业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同时也是很多的企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根源【这是我不建议进行标杆学习的根因,就是,工具确实没有什么特殊性,是具备普适性的,但是用工具的人会很特殊,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企业在它的每个阶段面对机会或者机遇,做了什么,表面的学习看上去有效果,但很快会回到原点,似乎有否定现在很多的学习课程的倾向,大家忽略......】
a-1类企业说白了,其实是投机型的企业,永远在寻找新的机会,永远在跟风,老板和创始团队立志做一个“风一样的男子”。在获取第一桶金上,投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直把投机当成是组织的能力,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组织内部永远没有稳定的业务,只有稳定的老板和一个似乎稳定的后台团队【懂老板的人】,业务部门一直在变动,或者即使没有变动,但是也没有机制管理,所谓的人性化永远体现在随意上面。招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1类企业本质上是对投机结果的固化,美其名曰在保持自己的传统,我们一直做这个,会一直将这个产品做到极致,但是实际看看,产品标准没有变化、产品工艺没有变化、产品技术没有变化......即使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很稳定,但是客户的要求会有变化的,同时替代品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出现,然后突然发现自己的产品没有了市场,或者进入了急剧萎缩期,比如曾经的手机功能机和手机智能机的更替,诺基亚依然存在,但是在手机行业的霸主变成了苹果。职能管理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就成为了企业落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伟大CEO杰克韦尔奇之后的GE,其选人机制就变成了GE的问题之一。
c-1类企业是理想型企业,实际上也是所有的人都想进入的企业,但同时也是相当部分的人想逃离的企业,比如华为,比如美的,比如万科等等,企业在发展中,员工的技能要能随之提升并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这样的企业,如果你不能保持激情,可能就会出局,这点估计很多从这些企业出来的人都有同感。这样企业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会慢慢进入一个无人可以追赶的状态,然后企业可能会自己对自己进行革命,我相信华为的“研发出征”、美的的“职业经理人”和万科的“海盗计划”,某种程度上都是这样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压力必然是巨大的,成长也是明显的,对职能管理也如此,因为职能管理要“懂业务”。【这里要吐槽一下,很多的所谓的宣传懂业务,其实是让你去具体的了解业务,是两个不同的点】
所以,看上去挑战很类似,其实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的HR同行可能实际都是在a-1类企业奔忙,部分HR同行在b-1类企业养老,少数HR同行在c-1类企业“痛并快乐着,某一刻选择退出”。这也许是我们真是的写照,也是HR为什么爱学习的根源,因为大部分的老板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c-1类企业,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以上,为本日胡说八道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