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作者奥野宣之。
是关于笔记整理的方法,除此本书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作者讲述的 如何通过一元笔记法生产知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现在学的是怎么样去写,但是关于写什么,其实是让很多人更为头疼的。
怎么样写需要有不错的逻辑组织素材,外加能够通畅叙事就可以了,因为对于文字的表述本领高超与否并不会成为写作初期表情达意的绊脚石,与此相比,写什么东西才是更让人挠头的。
这确实也是我的真实感受,每次都总是会为写什么而消耗大量脑细胞。这本书就讲述了一个很实用的路径。
第一,如何有效整理知识,书中核心讲述“一元笔记法” 。
什么是 “一元笔记法 ”:我理解的就是把接触到的所有的素材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面,重点是不分门别类,而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这些素材可以是新学到的知识点、名言金句、观影感受、剪报、甚至可以是书的腰封等等,总之,自认为有用的全部可以丢到笔记里。
这样做的优点是:1,便于检索的时候,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检索,把不同类都杂糅在一个笔记里,只要记住大概的时间,然后在笔记本中相应地搜索就能找到,会节省检索的时间;2,有的信息的确是不容易分门别类归纳的,而如果把模棱两可的素材用分类的方式记录,再找时很容易找不到。
书中说了例子,李敖就是践行这种笔记方式的典例,李敖对于喜爱的书,会买两本,因为他每次读书读到好的部分就会剪下来,
正面剪下来了,反面就看不到了,但有时反面也很有用,所以再把另外一本的背面页剪下来,这也是对知识极致的追求的表现吧。
第二,用一元笔记本如何生产知识?
这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阶段性地、“漫无目的 ”地回看笔记,然后把记录的素材随机选出几个,每个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并记录上该素材所在日期,卡片背面保留空白,然后把这一张张小卡片放在目光所及的范围之内,不同的卡片重组,可能会有不同的火花,甚至能够因此而得出一篇文章。
这点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在写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所要搜寻的素材通常并不符合当时在脑海里存储它时标签,同样一个素材 可以论证很多的观点,所以随机组合素材卡片的方式可以让人充分的打开思路,在自己本没有写作思路、逻辑的时候,不妨用这种方法头脑风暴一下吧。
譬如说故事、名言金句、综艺节目观后感、影视作品的台词、影星名人的话都分别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就可以开始游戏了(我感觉这更像是“搭积木的游戏”!)。
把卡片不断的排列重组,琢磨是否可以找出这些素材的共性,是否能够从他们中概括出一个观点,如果可以浓缩出观点,那么文章就手到擒来了。
第三,我觉得一元笔记之所以能够创造知识在于“知识的杂糅”,
通过漫无目的地翻看,不同领域的素材可能就会有写作思路,很多伟大的作家的书桌都是杂乱的,也许就是因为随时会有专注思考系统外的知识素材蹦出来,才能够使思路更鲜活!
以此来看的话,写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搬运工,只是需要敏感地捕捉到素材信息,然后将它们重组,结合自己的见解写出来,而灵感也只是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许多闪亮瞬间。
所以也就印证了那句话,真正的写作不是有了灵感才能动笔,而是因为动笔了才吸引过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第四,一元笔记在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使用些适合自己的标记符合,以便检索。
比如说你用红线标注要重点记录的东西,或者是你自己的观点、想法,然后在每篇之间用分隔符,也可以创造符号来标识笔记重要等级。总之,原则就是帮到自己能够快速的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第五,在笔记的时候,不拘泥于写,也可以用粘贴的方式,可以剪贴剪报,书的腰封,明信片,照片等等,没有局限,各种记录方式、各种素材的形式都可以尽情放到本子里,越是琳琅满目越可以发挥它的作用。而且这用类似做手工的方式记录笔记既增添了学习的生动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第六,一元笔记本整理术和普通的电子笔记本相比优势在哪?
有的人评论说它不够现代,而书中说它的优势恰恰在于不够现代,因为手动整理信息,会比较慢,但记录的一定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而再想想曾经我又是多少次的误以为把截图放入图片库,它就成了自己的成果,后来在整理手机的时候发现截图一大堆但却根本回忆不起当时储存他们的意图而不得又将其全部清空。
写作的时候,不在于信息的多,而在于信息的精,当用电子笔记本享受这随时随刻的便捷之外,大量的未经思考的信息、知识被轻松几下点击就存储起来,而后就很可能永远抛在脑后了。从这点上来看一元笔记本会更精练,在记录的过程中也是对于知识从负责任的角度加工的过程。
而且记录在笔记本上会很直观,如果是手机的话,映入视野的也总那一屏的笔记,有点类似与纸质书籍和电纸书的区别,可能因人而异,但对于我来说,一元性笔记本还是有它的妙处。
第七,我会怎么做一元笔记?觉得有几步很重要,第一是在做笔记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对于知识的总结,感悟这些更重要,并且统统记录上;第二是要不断翻看,启发思路;第三是善于加工笔记,素材联想进而创造出知识,生产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