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十七世纪,也就是巴洛克时期。将会详细讲述到两位哲学家:笛卡尔和斯宾诺莎。
阅读进度:262/528
阅读输出:(分点+人名简写)
1. 十七世纪是“巴洛克时期”。“巴洛克”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矛盾对比和张力。巴洛克时期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加充满对照鲜明、浮华矫饰的形式。
2. 巴洛克时期有两句口头禅:“把握今天”和“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在现实和艺术上,可以同时见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和避世隐退的潮流。
3. 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也是当时最常用的生活的象征(“人生如戏”)。例如莎士比亚的巨作“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除了将生命生活比作舞台,诗人们也将生命生活比喻为梦境(有点庄周梦蝶的相似)。
4. 巴洛克时期的哲学也是“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共存。如受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如牛顿“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有自然变化都可以用数学精确地计算)。
5. 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笛卡尔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笛是典型理性主义(如之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笛卡尔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他关注“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
6.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他相信“物质”与“精神”有明显的不同。他相信宇宙间有一个完满的实体,是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相信理性与存在之间有所关联。他相信在外在现实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查知事物的数学特质如长宽高等“量”的存在;而“质”则与人类的感官有关。
7. 笛卡尔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上帝的造物有两种(“二元论”):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是真实世界的“实体”形式;另一种称为物质,是真实世界的“扩延”。思想和物质互不干扰。人是二元物质,会思考,也会占空间。
8. 斯宾诺莎敢于批判既有的宗教,建议人们对于《圣经》进行“批判性”阅读,所以被逐出教会。斯是一个“一元论”者,他主张上帝就是世界,世界就在上帝中。斯有论著《几何伦理学》,他秉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希望用伦理学来显示人类是生命是遵循大自然的普遍发展。
9. 前面说笛卡尔说实体不是思想,就是物质扩延。而斯认为只有一种实体,可以称之“上帝”或“大自然”(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大自然是一体的)。上帝(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情发生的“内在因”,物质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决定论者”)。
10. 斯宾诺莎提出了自然法则,苹果树因为有阳光好土壤肥沃的生长环境所以可以自由地去发展它先天作为苹果树结苹果的能力(外在机会);同时苹果(内在潜能)决定它不会结梨子。人也是一样受到内外在原因的左右。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大自然,领悟到每件事都有关联,每件事都是一体,用上这种“全然接纳”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接下来,哲学发展到了十八世纪,最开始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