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高三,首先回想起来的居然不是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课文,而是一部电影和一首歌。
那部电影叫做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 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在高三,还能集体看一部电影,应该算是一段难忘的回忆吧。那部电影是我的语文老师利用作文课分两次给我们看完的,讲述的是基廷老师进入到死板严苛的高中教授诗文,带领孩子发现自己,拥抱自由,克服胆怯的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高评价电影。看电影之前,老师强调说,电影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看完电影后,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感想,只需要一小段话,两百字左右就可以了。
就是一次普通的课堂小随笔,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
死亡诗社的中文译名是春风化雨,一个尖锐一个细腻,一部电影,两个不同的角度。我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就在它的名字上做了评说,那是个女生。她说,相比于春风化雨她更喜欢死亡诗社,因为更具有抗争意义,更具震撼力。而我当时却比较偏爱春风化雨,因为它的细腻与温和,而且我想当然的以为大部分人都会喜欢春风化雨,可是当我看到死亡诗社更受到大家的欢迎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认知跟大多数人相悖了,我很惶恐。还有一个女生就一幅画面做了评说,那是一个群鸟起飞的镜头,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根本没有将那个镜头看的多么重要,我甚至没有过多的留意。而那个女生说,群鸟起飞代表了那个男孩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束缚,像鸟儿一样自由的去飞翔。当我听到这个评说的时候,我震撼了。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
高三的时候我的作文水平几乎是最高的,最差劲也是五十多分,老师总喜欢把学生优秀的片段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并且用作鼓励。几乎每一次我写的文段都会出现在大屏幕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我的水平,并且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可就是那次死亡诗社的评说,屏幕上没有出现我的只言片语,没有一丝一毫。记得当时,为了让老师注意到我的评说,我利用课余时间写了八百多字,可是,就这样,华丽丽的什么都没有。
当时我很郁闷,也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那些同学的文字那么平淡却可以得到展示,而我的,连一句话都没有。后来,我才明白,因为观点。我总是从表面看东西,却忘记了表面下是很多个细微的点,而自己却从不屑去观察。那些同学的文字功底不如我,但他们的观察能力跟感悟能力都很强。曾经我觉得自己是佼佼者,那次之后才真的开始认真审视自己。所以我的高三,不在于学到了什么,不在于函数导数。不在于反应方程式,不在于力的平衡,不在于季风洋流,而在于我开始面对自己。
那个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的沉稳,亲切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一个在高三可以跟学生一起看电影的老师,我觉得她真的很棒。死亡诗社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也在教我勇敢教我寻找自由。
Oh captain ,my cap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