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醒 把今日签完成;
6:30叫娃起床,
叫千万次,不如陪一次。
于是不像“催命鬼”似的隔三差五的叫唤,
一个小时还没起不来。
冬季不想起很正常,
接住这份不想。
娃说:“我醒了”“我在苏醒”“我在起来”“我要捂一下衣服”“我正在被子里穿衣服”…
眼睛不睁,动作不作;
好奇下为什么呢?
没有理由,就是不想、不愿,所以不动。
催迫的结果是:
娃烦,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自己,会火越来越大,因为觉得行动力起不来,影响力不起作用,是一份无奈、羞耻加愤怒。
关上嘴巴,
陪伴穿衣服。
把“正在苏醒”变成眼睛可以不睁,先坐起来。
把“我正在被子里穿衣服”,变成“咱一起看一下正反面”,于是睁眼开始做动作。
把“这个袜子���豆豆,我要穿圣诞节的”,变成可以的,你来找找看。
于是坐起来、睁眼睛、起身。
衣服自己找,冷了明天加;
热了自己脱。
不怕冷着热着,
不怕偏差和错误,
没有绝对;
看似正确的事,
其实它的反面是错误。
为何这么说呢?
为了保持正确性,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看上去是对的、好的,
其实错失掉了体验感和彼此感受的流动和真实对话,其实损失更多。
对事不对人的意思是,
无论事情做的好不好,不去评判这个人;这是尊重。
人优先于事情,
是事情做得再好,损坏了关系,也就是几锤子买卖,甚至连事情本身都没法获得生命的触动,只是干完了而已。
为了完成而完成,
抹杀自驱力,扼杀生命本身的不同。
到底是事情重要?还是关系重要?
每个人的答案其实不一样,
允许不一样,那就是独特;
允许倾听不一样背后的需求,其实除了焦虑、愤怒和狂躁外,还有着一份期待和不易被发现的爱。
爱,需要学习;
不合适的表达,其实也是爱;
但往往带着伤害。
必要的创伤,
那是通往自己的路,
那也是孩子和彼此长久隐性传承去找自己的路。
从来没有不好,
只是每一个表达背后都有需求和理解。
理解自己的那份脆弱,
也便渐渐理解他人的脆弱。
持续降低标准,
持续真实的陪伴和懂得,
而不是给他人那时那刻并不需要甚至是严重压力和负担的爱。
爱是不带期待的,
带期待的爱,是包裹了一层爱的隐性控制;
本质是为了自己,
为了自己那刻恐惧、害怕和掌控的心,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爱就是爱,
不是控制,也不是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