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营第三期 | 文学创作浅谈·第五课

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五课:社会实践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三)

作业点评

文/水湄青萍
理事会读写营第3期第四课·习作:
第四课中,铁鹰老师留了一个作业:你如何理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既然要谈论两者的关系,必要搞清楚何为文学、何为经济。
但这两个概念似乎又很宏大,在这里,我权且狭隘地将文学定义为一种语言艺术,除了实用的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体验。
至于经济,就窄化地理解为一个人的生活条件,或者说,拥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钱吧。
01
就像老师在课上所说,自古以来,文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似乎,只有像孔子的爱徒颜回那样,才算得上真正的文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仅要生活得清贫,还要能在清贫中甘之如饴。而且,这其中还隐隐暗含了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想要创作出好作品,就必须生活困顿。
不然,你看,历史上那么多名传千古的圣贤,“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就是一个个明证吗?
更有那文人心中隐士的代表陶渊明,愤而辞官,写下千古第一有名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即使他明明不会种田,为此经常挨饿受冻,甚至不被家人理解,但当有人请他喝酒劝他回去做官时,他仍然淡然而坚定地说:“且此共欢饮,吾驾不可回”!
难道文人生来就喜欢过苦日子?还是说,这是他们故作清高的姿态?其实,只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个人追求不同而已。
就像陶渊明,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难道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妻子过上好日子吗?他当然想,甚至也为此深深自责。但是,如果这些物质条件要以牺牲内心坚守的原则去换取,那么,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虽然不能改变那个黑暗的政治环境,但至少可以做到不参与其中。其实,陶渊明在年轻时,像很多古代读书人那样,也曾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奈何生不逢时,只好选择归隐乡野。正如龚自珍所说,“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所以,并不是文人喜欢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只是内心的持守在这里。
02
而且,要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也不一定就得把自己置于窘迫的境地。
比如,要论曹植和曹丕两个人的文学修养,一般人估计都会觉得曹植更胜一筹。毕竟人家“七步成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谢灵运还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但历史上一位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却这样评价他们道:
“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若论辞藻的华美、叙写的铺排,当数曹子建。当我们读到《洛神赋》中“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等诗句时,一下子就被惊艳到了,仿佛春天百花齐放,有一种视觉的冲击感。
然而,如王夫之所说,曹植的诗文“立阶级以赚人升堂”,这种对偶和词采,后人是可以通过仿效他每一步步走台阶的痕迹,靠人力达到的。但也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大家写出来都是差不多的。
而曹丕的诗,比如他在《与吴质书》中,写道:“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唱。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你会发现,他的文字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除非你有亲身经验,否则很难体会诗人的心境。这也体现了曹丕作为诗人的敏锐感受。
如果你没有他那种感受,也就没有办法和途径去学他的诗。这种境界较高,很少有人能攀登到这种高度,所以大家就不愿意追随曹丕而宁愿追随曹植。即王夫之所说的“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
其实,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诗人。
曹植属于纯情诗人,往往受外界影响比较大,随心而动,当遭遇重大事件时,心灵受到剧烈的冲击,就容易写出好诗来。
而曹丕属于感情与理性兼长的诗人,他不仅可以调用理性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拥有真正的诗人敏感度。即使在平淡顺遂的生活中,也能创作出好诗来,而这尤其显得难得可贵。
所以,文人不是生来就喜欢过苦日子,只是为了坚持内心的操守。 苦日子也不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心有诗意的人,眼里自然处处都是诗。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相对更自由的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文字,甚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变现。这是挺好的一件事,毕竟,“人必须先有生活,爱才有所附丽”。
不过,正是这看似自由但鱼龙混杂的环境里,作为一个爱好文字、有着自己文学梦的作者,或许更应该像守护桃花源那样,护住内心对文字纯粹的热爱。由此,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愿我们手握六便士的同时,也始终不忘抬头看看头顶的那轮明月。

点评: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作业,也是颇为成功的小议论文。你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同时也对这个观点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过程。很好,我将在课堂点评你的作品。

那么,水湄青萍的论点是什么?就是文人是不是必须过苦日子,是不是只有在贫困潦倒中,才能创作成功的伟作?

水媚青萍通过自己的论证过程,举出了曹植与曹丕的例子,来说明了自己这个观点。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那就是未必如此,事实上,只要我们恪守心中的清明,始终保持初衷,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驶达成功彼岸。

水媚青萍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有力的证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作业,也是成功的议论文,达到了我的要求。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相关的一点,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生活,或者叫社会实践。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在那种窘迫的环境中?我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进一步证实她的这个论点。

下面点评小茉莉花的作业《谁动了文艺的奶酪》

第一:我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我错了,请参见第一条。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他对于文艺的认知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他还有一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王尔德时常把一对语意相反、相对立的词巧妙地放在一起使用,借以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说明某种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仅仅把他所说的上述两句话理解为一种矛盾修辞手法,简单地纳入到写作技法里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在说明文学与艺术的共性与不同之前你至少要对哲理有点感性认识才行。
先举个例子:对于人而言,摄食和排泄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人们对摄食往往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对排泄往往是消极的、被动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食总是津津乐道,对于排泄物却极少大谈特谈。
不幸的是有很多文艺作品的风格与人的摄食和排泄这两种生理现象非常类似,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当人们站在积极向上和消极颓废的立场上斗来斗去的时候,遗憾就发生了:人就像浑沌(1)一样死了。
从上我们可以引出主体和客体。人是主体,摄食和排泄是客体。理论上人是可以将自身的摄食和排泄进行取舍的,但人们为什么不去这么做呢?因为人有自己的意识,如果全凭好恶去任性妄为,只能自取灭亡。但在现实中,人们确实一直在干着凭好恶而任性妄为的事,只是没有将其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将它用在了别人的身上。这种做法不是没有价值,它至少创造出了一个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学与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产物,它们产生于人又反作用与人。如果没有这个反作用,文学与艺术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在以务实为主流的世界里,它们成为垃圾亦未可知。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尔德认为:“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
王尔德说的这句话固然有它自身的问题,但他是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峰之上的;如果现在的人们还不能站在这个高峰之上,那么只能遗憾地说,他们所谈论的文学与艺术不过都是些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以前的东西。当古董欣赏一下还可以,若是真把它当作武器话现在也只能算个收藏品。
文学与艺术实际上是个体与群体,实质与抽象的关系。文学依赖于个人,而艺术则是这一群体精神的社会化抽象。文学是个体精神的一种传达,艺术则是文学精神的外在形式。这就是文学与艺术的不同。换句话说,文学与艺术都是有生命的,文学更像人,而艺术更像是面具、服饰,道具之类。但是把它们当作DNA的两条互相缠绕的生物链也是对的,因为文学与艺术都是在发展的,任何人对它们都没有完美的定义,更谈不上什么共性与不同。只有站在承认历史的局限性上面,这种对文学和艺术的认知才算勉强成立。
但仅凭这些去攀登王尔德的思想高峰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需要哲学、矛盾论、正确批判的方法等等才行。
首先举例来说主、客观:对于一个新生儿人们对其可能存在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这个孩子会长命百岁”;另一个说法是:“这个孩子早晚都得死。”大多数人们往往喜欢第一个说法而厌恶第二个说法,由此可见,主观是人之常情,客观反倒使人不快甚至是厌恶。但是当人们认为主观存在就是现实的时候,王尔德前面所说的话就起作用了。主观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可人们却偏偏喜欢。
对于人与精神之间的矛盾也可举例来说:
从生理上,人的摄食和排泄这两大系统是不能调换的,但从精神上却可以!从精神的角度上讲,文学与艺术既可以被人当作精神食粮,也可以被视为精神垃圾。有趣的是人们的好奇心总是驱使他们都要品尝一下才行,这就造成了现实与精神的颠倒。王尔德之所以能说:“我永远是对的”就是因为他在对人类的精神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使他的文艺思想与正确的批判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唯有正确的批判才能在矛盾中发展,唯有正确的批判才能在矛盾中生存。只有承认文学与艺术是动态的有生命的,才能认知文学与艺术到底是什么,才能有限的认知文学与艺术的共性与不同。(这里要放弃许多现实中的理论,原因只有一个,被人认知的文学与艺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它不承认人的主动性,否认物质的神秘性和未知性。)
现在的文学与艺术是什么样的形态,可以引入这么一段描述来理解:
最低的像壁虎一样的爬虫在地上爬,它得时时刻刻打起精神以免被路上的行人在不经意间一脚将其踩死。
次高一点的,有点像太宰治所说的日本的妖怪:单纯且也不乏可爱之处。如:古寺里的秃头妖怪以及只有一条腿的伞精等,大多只是天真无邪地跳舞给酒鬼豪杰看的,于夜半三更之际,慰藉一下他们空虚的心灵而已。至于小人书里画的鬼岛上的那些鬼,一个个的都只是些傻大个罢了,被猴子挠了一下鼻子什么的,就“哈——”一声翻倒在地,举手投降了。一点也不吓人。甚至让人觉得那都是些善良之辈。
再高点的,如同撒花姑娘,神经质似的撒着各种各样的花。
更高的,像被人牵着绳子的气球,高高的飘着,一点也不沾地气。
不过这些形态恐怕也不会存在太久了,随着虚拟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巨大成功,实际上隐藏着更多的传统工作需求的消失,最终会吞噬这种虚拟经济的真正基础——人们的购买力。
自从2006年一些计算机科学家们几乎同时发表人工智能(AI)领域深度学习论文之后,科技界进入AI爆发时代。在可见的未来中,人类不再会大规模发现新的微观粒子或者发现超越霍金理论太多的物理概念,但可以预测的是,AI对人类社会的概念改变会大幅度超越我们目前的想象。
深度学习领域开源论文的好处,只要有一个微小的突破,那么很快,整个AI科学家都会集体性地进行跨越。试想,以后小说刚一写完,它的视频版就可以瞬时完成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以后一个全网络最畅销的电影,就是通过对小说文本转化时的调参完成,不要请任何演员,也不要拍摄任何镜头?原来万亿价值的影视工业,很可能像恐龙一样消失。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影视行业的潜规则和未来影视行业的潜规则哪个更厚道些。未来具有不可预见性,还是继续说AI和不远的将来吧。
从深度学习论文批量产生的2006年,到AI在围棋比赛中彻底战胜人类的2016年,只不过区区十年而已。我们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适应了语音识别、自动翻译,未来数年,我们可能也会适应AI绘画和AI视频,而影视行业就如同摄影摄像发明的早期的绘画行业一样,如果不改变,那么只能变成“艺术类”,靠拍卖场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在1990年代,一个曝光过度的照片就能骗倒许多人——在AI不介入的时候,无论如何拍摄是有成本的,它是有一定门槛的,并不适合向大众推广,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而现在每一天,都有很多人因为看了剪辑好的虚假视频而深信不疑——AI已经介入了,人们还对此懵懂无知。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更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作假成本太低太低了。迷惑人类的成本因AI的加持变得越来越低,使人们又回到了很容易把幻想和现实混合的时代。
我们常常说今天是一个“影像时代”,文字的阅读与传播力远不及影像。但不知道是不是正因如此,人们的想象力,整体上反而不如从前。就好比读一部小说,你对男女主人公的模样一定会有自己的勾勒,读故事的时候,你“用脑力”创造出来的那些人物、那些场景在徐徐展开,而如果是电影电视剧,那明星大腕网红们的样子,会固化为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此你不可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元宇宙”(如果可以当动词用)那些人和事了。
“影像时代”本质上是情绪的互相交换。理性带来的想象(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两个元素)在当今变得稀缺。
文字一定是有外貌描写的。描写来自于观察,而观察本身包含着一定的理性。
王尔德说:“我年青时以为金钱至上,而今年事已迈,发现果真如此”。“人是理性动物,但当他被要求按照理性的要求行动时,可又要发脾气了。”
国外的一位资深主编曾总结的文艺产品销量的规律是:“漂亮的比丑的好卖,年轻的比老的好卖,电影比电视好卖,电视比体育好卖,任何东西都比政治好卖……最好卖的是死去的名人。”
现实就是这样,没有金钱和物质支撑的文学与艺术只能去当死去的名人,只有这样人或许会在厌烦了各种欲望的包围之后接触点理性。
现在所谓的一些文学和艺术在未来可能是老掉牙的东西,或许只有人性,才能让读者在报摊或旧书摊前驻足。
“超媒体”与“元宇宙”将为人类建设一个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的新空间,这将是未来生活方式的主要载体,更是一个人人都会参与的新世界。
但用王尔德的话来说:“人生就是一件蠢事追着另一件蠢事而来”。日后生活在“超媒体”与“元宇宙”里的人们会不会比现在更蠢亦为可知,说不定他们对文学与艺术的定义和认知比现在更蠢。
不少人喜欢说:“感恩,遇见”。从人文和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既是缘分也是阴谋。
几百年前,莎士比亚从生存还是死亡的角度上写了很多人文作品。他给年轻的贵族男子写了不少诗,现在看来这些诗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临终关怀。
今天女性地位的提高不是偶然的,至少从莎士比亚那个时候对女人的未来就已做好了规划。这种持续数百年的规划到一战的时候达到了高潮,无数欧洲的君主和贵族被送上了断头台。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妇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力量使然。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而言: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王尔德也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
未来进化到元宇宙时代,相信是体验,将是一切信息的价值。而女人天生就是为感性而生。
古希腊的审美是以女人的身体为对象的,女人的特质以柔美为主,感情细腻而又复杂,把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让她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势在必行。
但是女性地位的提高也不完全是好事,她在享受权利同时还要尽自己的义务。到底这个终极义务是什么,恐怕没有定论,但现在女性创造未来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无疑是女性的红利期,女性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所言,“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女性写作应倍受重视,时代需求更多的女性从事写作,女性应该成为今后写作的主力甚至是主导力量。
这是因为女性参与写作有助于利用其天生优势突破一些世俗的禁忌,化解真文艺与假道学的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女性的柔美、包容、忍耐等有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如果人们对现实中女性的所作所为表示怀疑,请参考王尔德的这句话:“艺术越抽象、超理想化,就越向我们揭示出时代的特征。”
一位意大利的女艺术家曾做过这种实验,她邀请了许多试验者,向他们保证,在她服用药物昏迷后他们可以对她为所欲为而不用负任何责任。结果等她遍体鳞伤地醒来,看完监.控视频之后发现:没有现场工作人员的维护,她可能早就死了。
如果现在的人们不愿承认道德低下是一种常态,请参考前面的那句“我们都在阴沟里……”
唯有批判再批判,一直将批判进行下去,人们才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与艺术,什么是真善美。否则这个没有被批判过的“真善美”只不过是欧洲几个世纪以前用于鼓励教徒殉道的美丽说辞。
我们现今的文学和艺术发展如同古代的歌女一般,一直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可西方却早已把女人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根肌纤维都做好了明确的标记。
唯灵魂方不朽!——致王尔德

小茉莉花的这篇作业有很高的论述文水平,看也算是一片成功的论文。我们姑且不考虑论点的正确性,至少她已经很成功的运用了各种论证手段。给自己的论点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因为作品比较长,我没有读,只是做个简单解读。

先说一下她作品多次提到的一个人,王尔德。王尔德是何许人?全名是奥斯卡·王尔德,一个爱尔兰人,著名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王尔德富有过人的自信和天赋,虽然他的晚年极为潦倒,但他的艺术成就仍使他成为世界经典的艺术家。他的童话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王尔德也因此被誉为“童话王子”。

王尔德对英国社会的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深恶痛绝,他要用艺术的“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对抗。他认为美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生活,艺术的美与价值不存在于生活与自然之中,艺术应该超脱人生。他说:“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和自然上升为理想的结果。”又说:“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艺术越抽象、超理想化,就越向我们揭示出时代的特征。”他反对唯物论,也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不无偏激地说:“19世纪对现实主义的憎恶,犹如从镜子里照见自己面孔的凯列班的狂怒。”又说:“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因而他提倡写“美而不真实的故事”即所谓“撒谎的”的作品,他的唯美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道林·格雷、莎乐美,还是快乐王子,都是非现实的、虚构的、珍奇的;这些人物活动的背景,也都是超现实的,人为想象的,远离人生的。

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的。”这就是说,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自然也只有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才能存在,所以自然也是艺术的模仿。在他看来,有了哈姆雷特的“悲观主义”,现代才有悲观思想,有了诗人、画家笔下伦敦的雾,人们才意识到伦敦有“美”的雾。因而他主张人生要艺术化,而不是艺术要人生化。这样他就巅倒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价值看,这种观点提高了艺术的地位,可是从深层分析,它否定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因而也就否定了艺术本身存在的意义。但是王尔德的观点是不彻底的,他在另外的地方又承认了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联和“艺术对于生活的摹仿”的存在。王尔德的悲剧在于他的一系列美学主张缺乏唯物辩证的内在统一性,终于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错误和自相矛盾现象。但是,这并不是说王尔德的美学主张、理论、实践以及他的美学探索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研究的。相反,拒斥艺术的堕落,捍卫艺术的纯洁性和独立性,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小茉莉花的文章多次提到了王尔德的观点,我喜欢同学们都去看一下,探讨一下,小茉莉花究竟在表述一个怎样的观点?你们可以在她作业下面留评,展开一次讨论。

第二小节 文学创作的源泉

一、从生活中汲取,写熟悉的生活

文学创作虽然需要有一种丰富的想象力,需要作者的思想可以四海驰骋,任意遨游。没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是不可能产生那种所谓的灵感,又怎么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问题在于,这种想象力又从哪里来的?真的是凭空想象出来吗?当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凭空想象,就创作出惊世骇俗的好作品。

我不否认在文学创作上的确需要天赋,也的确有所谓的神童和天才。但是,文学毕竟是一种反映社会社会的,属于上层领域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脱离社会的。因此,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一定在社会实践。我不想从文学创作的理论上再去论证这个话题,还是想根据自己走过的文学之路,来谈一点个人体会。

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喜欢回想自己一生做过的事,走过的路。我回顾了自己创作的几个阶段,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实践对自己创作带来的影响。

前面提到的长篇小说《红柳滩》创作经历,就是我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阶段。那是1971年到1977年,以《红柳滩》出版失败而告终。这个阶段我的创作题材是知青的生活,更准确说是北京知青在宁夏建设兵团的生活,另外有少量的反映工厂青年工人的诗歌和散文,主要是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尽管由于种种时代原因夭折了,但是,却成为我以后走这条道理的重要基础。

为什么,我会去创作这样一部长篇小说,为什么不是些知青在农村的乡下生活,却是写建设兵团?既然写兵团背景的作品,为什么不选择更知名的内蒙、新疆,而是宁夏?就因为我只有宁夏建设兵团的生活实践经历。我较为深刻地了解这样一个背景,有整整八年的真实经历。所以才有可能相对真实和准确去反映那种生活。因为我没有在农村下过乡,如果硬着头皮去写很可能就不真实。同样因为我并没有新疆建设兵团和内蒙建设兵团的生活阅历,我就写不出那种天山脚下带有异族风情的边疆生活,也很难写出内蒙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粗狂气韵。

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回族这个民族是与汉族通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我的作品自然几乎没有什么民族特色了。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有大量的初到边疆后少男少女们的情感生活,以及在那里参与生产劳动、边疆建设,进行思想改装等方面的生活反映。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边疆风貌的描述。有许多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细节,比如农具和农活,这些也绝不是可以凭空想象的。无论是收割、播种、农田管理……农业劳动的实践,还是镰刀、铁锹、锄头等农具的细节描述和刻画,都是需要切身经历和使用过程中得出体会的。当然,知青在那种艰苦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感情变化与情感矛盾,以及朦胧的少男少女爱情萌芽的描述与刻画,更是需要有一种很深刻的了解。我想,这些绝不是今天二三十、三四十的朋友,真的可以把自己关进小屋子里,想上十天半个月就可以想象出来的内容。

不可否认由于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自己无论从学识、阅历,以及可以看到、听到、了解到的社会想象、社会环境,受到极大的局限性,这部作品显然是非常不成熟的,幼稚的,反映出来的社会也是不完整的。仅以这部作品与我个人后期作品对比而言,存在非常巨大的差距,而这一点又恰恰可以进一步印证了我前面的观点——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是社会实践。因为,随着我年龄的长大,学识的提高,尤其是阅历的丰富,使得我的创作素材越发丰富,灵感自然也就会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我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实际从1977年冬季考入大学中文系开始,到1981年基本结束。这个时期,是我个人人生转折一个非常重要跌幅时期,是中国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代。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动荡的十年文革彻底结束。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上,开始了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就文学和整个艺术创作领域而言,开始经历一个痛苦的反思和寻找新方向的过程。过去的一切被否定、被推翻,对于每一个已经走上这条道理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我的处女作《红柳滩》夭折,就是一个极其生动的写照。尽管这次夭折有明显的客观因素,但是,每当我自己重新去用今天的目光审视的时候,都会从这部作品中发现那种可怕的时代影响力,以及自己文笔与思想的幼稚。

1977年恢复高考,使我有幸走进了梦想十年的大学,而且是文学系。比起我许多同龄人,那些曾经共同在宁夏建设兵团战斗过的老战友而言我是幸运的。短暂的大学生活,几乎一下子打开了走进学识方面的视野。我如饥似渴地投身书海,想一条饥饿已久的蚕那样,疯狂地吞噬着所有可以看得到的书籍。十年动乱里,书早就与我无缘。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让我如获至宝。我将自己全身心浸泡在书的海洋里,没日没夜地读书。

当我重新回顾自己过去的那些所谓作品的时候,才第一次站在新的高度看到了它们的幼稚、不足,甚至可笑。我开始了崭新的创作生活,创作的触角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我的创作题材和对象中,不再仅仅是知青生活,出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五年工厂生活,青工的工作与生活、爱情,也开始出现了大学的校园生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我的创作体裁不仅有现代诗歌和格律诗、词,还有大批抒情散文、杂文和短篇小说。我的短篇小说也明显受到那个时代影响,属于对十年文革反思的伤痕文学。由于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爱好,很快在校园内崭露头角,先是进入了校刊,以后又成为当地地方文学杂志社的编辑。除去短篇小说以外,我也开始对《红柳滩》,做彻头彻尾的重新改写。

这个创作阶段,我的思想活跃,作品也多。但是,现在来分析,依旧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思想内容方面,基本是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社会充满忧伤、迷茫的、非常典型的伤痕文学作品。其次就是作品还是相当青葱、幼稚,有非常浓重的斧琢痕迹,人为雕琢的印记,显然是作品不成熟的表现。特别是其中一些带有想象力的拓展,就格外显得功力不足,有一种“假”的感觉。其实,这里就开始涉及到一个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话题——想象。究竟文学创作是否需要想象?这种想象又怎么来的?该去怎样运用?我的回答很肯定,文学需要想象,而且是出色的想象。

那么,这种想象,又是从哪里来?我回答还是生活。生活的多种多样的,生活也包括学习。对许多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你是可以通过学习去了解去获得的。比如历史剧中的许多史实、历史人物的原型,哪怕就是神话剧、玄幻等各种看似虚无缥缈的情节,其实质还是离不开真实生活的基础。我说句可能让现时代许多网络写手和网络作家拍砖的话,在当今的许多网络作品中,包括江山文学上的大量作品,存在一种严重的作品与现实脱节的想象。甚至包括许多当红网络作家的作品中,都存在这种想象。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环境和情节都不等于现实。但是并不等于虚构就可以自以为是,几乎与可以凭空想象。我曾经举过一些江山作品的实例来说明这一点,今天就不去涉及到具体作品情节了。我们可以相对虚一点来谈谈这类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有大量现实主义作品会涉及到改革、刑侦、文革、战争等内容,可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可能并没有具体的个人经历,创作的时候又不能研究好那些时代的许多具体特征,于是,在作品中往往漏洞百出、到处都是错误和乌龙,叫人读后哭笑不得。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会发现问题,只是我差不多可以肯定,凡是对那些历史做过认真研究,都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可能有人说,小说不是教科书,小说是一种休闲娱乐时的一杯茶、或者一杯咖啡,亦或者是一道可以赏心悦目的点心。但是,朋友,你可不能忽略了文学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如果我们这些文学创造者不顾历史的去凭空想象,杜撰和捏造历史,就是在误人子弟,就等于在传播谬误。究竟是否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作品表现的文革时代,居然出现了革委会与党支书并存的现象。有一点历史常识就知道,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产物,所谓革委会就是夺权后的产物,夺谁的权?几级党委。既然已经夺权,何来书记存在?这是个逻辑问题,可问题是我们很多作者朋友并不认为是一种错误。

1981开始,我的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那时候我刚刚30出头,也刚刚从大学毕业,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讲台。我是读师范学院的,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又加上很快从四川泸州调到苏州工作。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使得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这段停顿大约有10年以上,直到1992年。这十几年里,我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事,工作与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包括由于莫须有的罪名而遭遇的牢狱之灾。

新的生活阅历和新的挫折与人生道路上的磨难与坎坷,给我积累了更多创作素材,也进一步开拓了我的视野。尽管创作停止了,我的思想并没有停止,同时也没有消极、颓废,相反恰恰又是这种特殊的生活逆境,让我再一次开始文学创作。

恰恰是这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让我有机会去了解监狱、了解狱警、了解法院、了解公安,在与各种罪犯的接触中,了解了社会最底层,了解了各种犯罪心理和形形色色的案件。这些素材成为我以后大批刑侦小说的重要来源。大家可以去看看我的文集,其中有一大批的刑侦类小说。曾经有朋友问过,我的此类小说怎么创作出来的?而且如此精彩。我又不是个公安工作者?现在大家应该知道答案了。当然,千万不要以为我是说你想创作刑侦作品,就要先去犯罪进监狱。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创作不能完全凭空想象,应该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了解的题材,创作自己轻车熟路的背景。

下面我来用自己走过的路,论证水媚青萍的那个观点,文人是不是只能在逆境中,完成最伟大的作品?

我最初的确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从事创作。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每天在化铁炉旁,抡大锤,干着繁重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晚上那一直靠椅,上面装上一只灯,充为书桌,在搬一只小板凳,坐在走廊里奋笔疾书,还给自己规定了完成5000-7000字的写作任务。这幅景象是不是很难想象?一般大约是要写到 临晨2点甚至更晚。而第二天,等待他的还有白天的繁重体力劳动。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七八万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然后在修改,最后寄去了四川人民出版社。那么成功没有呢?当然没有。如果有了,可能是另外两个结果,一个是当年就成名,一举成名,成了只有二十六七岁的作家。然后继续成为名作家,今天已经是第二个莫言,甚至先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变成了时代逆转后的牺牲品,成为某辆战车上的牺牲品。

当然,这两种如果都没有发生,于是,我继续在原来的轨道奋力前行,又有很多年的艰苦努力,直到时代再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学的兴起,打开了我的作品一条新的成功之路,让我的小说终于不再是爱好者手中的手抄本,而是堂堂正正出现在全世界都看得到的平台上。尤其是今年,我的四部长篇小说,同时在几个知名大平台上架,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自己人生逆转,可以称之为网络作家了。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风浪时代》极有可能被送到第20届百花奖,去参加第一次出现的“网络文学奖”评选。

那么,我现在还是贫困潦倒吗?当然不是,我至少是处在正常的丰衣足食中,拿着养老金,轻松地敲击键盘,并不需要去考虑明天有没有饭吃。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保障,我又拿什么去完成三年6部长篇小说,其中5部是百万字,一部是60万字的可能性?

你们从现在开始应该学会和掌握利用好自己的观察力,并且努力提高自己观察力的水平,尽快将它提升成为自己的洞察力,才能驾轻就熟地区汲取生活里的养分,把起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洞察力和观察力自然是不同的,观察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与分析水准的结合,是一种需要长期实践,训练以及验证的技能,例如对人的观察力就需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长期的实践和对于固定观察样本的长期观察验证,能逐渐获得的经验,能自发形成观察力的人一般都有宽广的心胸,而当观察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后会自然而然的升级为洞察力。

洞察力是心灵凌驾于个人观察力的水准之上的洞察力可以应用到对陌生人的认知上,体现在寻找问题的根源上,达到洞察力阶段的时候,在观察人和事物时能产生一种,无需思考就能在心里直接生成观察对象的一个轮廓,并能随着洞察力的提升而更加的清晰全面,当然洞察力的生成要求和心理消耗都要比前者高。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4-223:59。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30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二选一,完成一项则可参评满勤奖。

作业一,自由发挥,写一篇你熟悉的生活,散文,小说都可以。
作业二,写一篇关于网名的故事,就是你为什么用这个名字?比如我为什么叫江南铁鹰,又叫江南忆雪?
作业可以选一完成,不过第二个作业,我和你们一起写。

思考题,你的人生是否给你的创作带来启迪?群内自由讨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