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可乐在简书的第16篇文章
“情感勒索”的要义是:单方面进行情感付出,以此绑架他人,伤害假定被情感付出对象的选择自由。
典型的案例有:一个暗恋女神四年的某男生,苦苦为她写了一万封情书,(没有寄出去),临近毕业时在女生宿舍楼下摆了999支蜡烛,手捧999支血红的玫瑰,召集来999个围观群众,下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种行为有的成功了,当然也有的失败了,对于成功那部份,人们称之为:桶破窗户纸,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对于失败那部分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十分感动,然后拒绝。
刘瑜在《权利的道德捆绑》里如此描述集权如何将道德捆绑起来:要说服民众放弃权利、财产、自由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让民众在打倒假丑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放弃其权利和自由,那么民众对集权征服附耳贴耳就水倒渠成了。”我提炼了这一篇文章的关键词:捆绑、不知不觉、搭售、政治酷寒、道德狂热、自由。
权利层面是道德性捆绑,形成极权统治,情感层面则是勒索,形成病态的人际关系。如孝道和个人情感的捆绑,假以朋友之名形成哥们义气,最要命的是异性之间的关系,以情感之名进行不问对错是非的纵容和放肆,
若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理由往往聚焦于:因为我关心你啊,因为我爱你啊,因为我们是朋友啊!
这些话语的背后,就是一出一出情感勒索,你有我自己关心自己多吗?你有我自己爱自己多吗?朋友关系是平等还是附庸?
为了抵消这些不论是非曲直的关心,古时候出现了一个另人心痛的词语叫:大义灭亲。为了大义灭可以灭亲的背后含义有一层是,小义不可灭亲。
时代在变,形式也在变,情感勒索控制在一定范围无伤大雅,可这个控制的度太难把握,所以情感勒索让人痛不欲生。因为,你明明感觉到伤了自己的自由,又不能直面指出其中无理由的情感绑架,所以一味妥协,直到爆发的那一刻。
曾经看过一段话,大概是评论一种男人和另一种男人的区别。(为了方便理解,原文是坏男人和好男人的区别)。大概意思是讲第一种男人会不停要求女人为他做事,如今天叠个星星,明天打个毛衣,后天做点爱心早点等等,如此逻辑下去,女人会不停为他做事,到了一定的时候,女人会产生一种错觉:我既然为他做了那么多,证明我是爱他的。(其实女人并不能区分到底什么是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合理化机制”,女人此刻的逻辑是:既然我为他做了那么多,那么就证明我是爱他的。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勒索,坏男人把情感勒索的规律发挥了一下而已,使他更具隐秘性,让女人进行自我勒索。就是所谓的“不知不觉”中,一场经过掩饰的情感勒索完成了。他的外表看起,几乎要等于真爱了。
关于爱情定义,我最喜欢罗素和别林斯基的定义,前者说:“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后者说:“爱情需要合理的内容,正像熊熊烈火要油来维持一样;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的交融。”
所以大家都会说:爱情是相互的,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所以爱情是“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关于友情,我现在深刻领悟是要有一种谨慎的怀疑感。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就像情侣一见钟情也是很少的。朋友不是你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脑来输出烦恼、抱怨的人,否则你就是自私的,是在利用你的朋友,不是无原则的相互扶持、分担,要替对方思考,而不是作为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自己觉得烦恼、痛苦的事为什么要加诸到对方身上?抱怨是一种毒气、债务。朋友不是对你的任何观点和态度都持有赞同、迎合态度的人、显示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朋友很多时候对你很严厉、甚至近乎苛刻,因为他不忍心看你继续堕落。所以古人会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朋友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之间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由而且真实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也是唯一的基础,所有情感都会死于虚伪和娇饰。
情感的勒索关键标准是,不要以任何单方面的“义举”干涉他人自由,尊重自由,是获得一切合理情感的前提。
拔一段自己的“朋友史”,来岭南交得最深的一个朋友是一直在一旁讽刺自己的能日刀同志,我也是在他不断尖酸的洗礼中和他关系越来越近,评选“创新之星”时所有人都唱赞歌,唯独他跑出来骂我“标题党”,文章被所有人追捧时,他跑出来骂一句“恶心,丑其一曰露骨”,但是这个朋友无论评论什么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不附和,不妥协,做得好的事他会说好,做得差的事他骂得最难听,三年来没有影响彼此的关系,我想这段忘年交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保持彼此的独立人格,“就事论事”是一种健康的关系,感谢这样一直在旁冷静观察的朋友,这样的关系是为健康。
人类渴望自由是永恒命题,情感方面的“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情感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