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西安市雁塔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人生的前半段,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开家远嫁。更没想过会成为一个陕北媳妇。
2012年,婆家人用他们最高规格的婚礼把我娶进了门。
从西安出发,我妈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多的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看见山她就睡着了,醒来一次,两边是山,睡一觉起来,两边是山,从天亮走到天黑,山还没走完”。
爸爸也第一次见到一个房子依山而建,从窗户后面就能看到不算高的山丘。父母的认知里,山都是旅游开发的景区。比如秦岭山,翠华山,太白山。而我所嫁的这个地方叫—横山。我猜测它名字的由来就是横在两座山之间。寒冬腊月,看到光秃秃的树木,街道,大山。老两口情难自制,潸然泪下。
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20出头的姑娘来说,真爱能抵万难。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懂,不懂来回要费的周折,不懂如何做一个媳妇,不懂生活环境的艰苦,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彩礼。稀里糊涂的,就成了一个陕北媳妇。
(一)陕北美食
刚到陕北,几乎没有什么可吃的,每天都在想念我妈的那一碗面。可是在横山,洋芋擦擦,洋芋沫沫,蒸洋芋,炒洋芋,顿顿不离洋芋。让原本还挺爱吃洋芋的我,现在提起洋芋还心有余悸。
随着生活时间越来越长,陕北的许多美食被我写进了食谱里——羊杂碎,第一次尝试时被那溢出碗沿的造型吓到,尝了一口,那刺鼻的膻味把我劝退,好友给它起名“粉条汤”。一碗只吃了一口就匆匆逃离。
不知何时起,羊杂碎成了我最爱的早饭,大抵是寒冷的大漠,凌晨六点它是唯一开门的早餐店铺。我和爱人面对面坐着,一碗滚烫的羊杂碎上桌,我俩相视而笑,迫不及待地放上葱花香菜,飞快地用筷子挑起粉条,“呲溜”一吸,丝滑感犹如刚出生婴儿娇嫩的肌肤。杂碎入口非常有嚼劲,膻味不知何时退去,也许是从我能听懂几乎所有陕北话开始吧!而爱人总喜欢搭配一个油璇肉夹馍,再把汤汁一饮而尽。早饭毕,我们带着满身杂碎味各自走向自己的单位
油馍馍是婆婆的拿手好饭,每当我们从榆林开车回到横山家里时,婆婆已经把炸的金黄的油馍馍放在盘子里。有时我也会参与制作过程,单纯是为了好玩。油馍馍的制作非常简单,取一块面团,揉成圆形再压扁,中间用手指划拉出一个小洞,放进高温的油锅里炸成金黄再翻面。它的外形好像一个游泳圈,咬上去酥脆软糯,甜中带酸。是开胃的好东西。
陕北生活了十多年,美食简直数不胜数,横山炖羊肉,高飞碗托,黄四炒驴肉,二毛擀面皮儿。都是我这个外乡人的最爱!
(二)陕北美景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榆林这个地方是在高二,班级转来一位陕北学生,口音与大家格格不入,我们调侃他为陕北卖枣的,这是大家对于陕北的刻板印象。17岁的我认知中陕北就等于延安,有红枣,腰鼓,有延河,窑洞。生活在西安二十几年,我欣赏过祖国各处的大好河山,却从未去过延安。更别说榆林横山了。我甚至没听过这个地方,直到一节地理课我才知道它是我们陕西最北边,也是最大的一个市。现在想来还颇为惭愧。
第一次来榆林,是暑假7月份,伴随着满车的归家学子,我被挤得喘不上气,整个车厢都是行李箱,充斥着各种聊天声,叫卖声。甚至上个厕所都要“翻山越岭”。这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似乎难以想象。
那天天气晴朗,许是恋爱中的人看什么都格外可爱,他带我去了人挤人的二街,还在修建的阳光广场。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云离人这么近,一阵大风刮来,你可以看到云朵的影子在溪面相互追逐,真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让我想到windows xp的经典桌面,我对这个地方喜爱极了。
很快现实就给我上了一课。西北大漠的冬天来的极早又极其寒冷,街道上,墙角处那长久不化的冰雪与被冻硬的鞋底发出“梆梆”的响声。零下二十几度的寒风攻击着我的每一个毛孔,让人头脑眩晕。而黄土高原风沙草滩,千沟万壑。春天的一场黄风,漫天都是飘飞的黄沙,无孔不入,让人无法呼吸,家里也早已铺上了一层黄沙。糟糕,出门前我又忘关窗户了,只能独自捶胸顿足。这样恶劣的时侯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答案是,很快。
夏天的榆林美极了,不同于西安的闷热,让你无处可躲。榆林即使再火辣的太阳,只要你找到一处树荫,就可以享受凉爽,每天下午一场及时雨如期而至,给这个被烫晒了一整天的大地降温,一场暴风雨带走了人们一天的燥热与疲惫。整个巷子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公园里到处都是散步的人们,看着天边的晚霞,享受着大地的馈赠。
而我最喜欢的是榆林的秋天,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课文里的美景照进现实,那是我生活二十几年都没见过的美,也是独属于这里的——榆林蓝。尤其是坐在车里前进,仿佛行驶进那一望无际的蓝白之间,云朵从头顶飘过,又似一不小心掉进了莫奈的画里。爷爷也曾带着我俩走上蜿蜒的小路,开车绕到横山李家洼北庄的疙瘩上,俯瞰着这个横亘于大山之间的塞上小城,我竟也生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站在山野间,眼底是层林尽染,无数的水果在这时成熟,无数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
榆林这美景,又像极了人生,不经历风霜,怎么能有迷人的景色。
(三)陕北美人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勤劳,直爽的陕北人。生活在这里,总会在夏天,秋天收到来自亲戚自种的各种蔬菜,豆角,茄子,黄瓜,土豆,西瓜……。甚至堆满了厨房的地面,吃都吃不完。人们用辛勤的耕种换来收获,又用自己的热情将果实分享。
不知道爱人的家庭是否也秉承了白鹿原上白嘉轩“耕读传家”的祖训。祖辈们是勤勤恳恳的庄稼人,在土地上续写着自己的故事。爱人的老家是高镇冯家峁村,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在这贫瘠的山沟沟里,人们靠天吃饭。而父辈们依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出大山,来到县城。孩子辈认真读书,努力工作,依靠知识走出县城,来到城市。西伯利亚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爱人的家庭就迎来了龙卷风。这只蝴蝶叫做知识。
生活在陕北的女人们勤俭持家,打理有序。婆婆每天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打开衣柜是码得整整齐齐的衣物,照顾我们这个四口之家的饮食起居,好像无论多么没有头绪的家务在她那里都可迎刃而解。她有各种各样的“土”方法,治愈了我,孩子身上的很多病痛。她总是笑着说:“老古人说……”。生活经验如此之丰富。以至于我总在思考,为啥老古人说的我和我妈一句都没听过?
生活在陕北的女人们悠闲自在,轻松幸福。那种幸福是不用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只需要照顾老人小孩你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媳妇。如果你还能有一份工作,即使工资不高,也会被定义为家中“肱骨之臣”。身边的同事们都过得悠闲而轻松,滋润而幸福。
由于工作原因,我在生活了十几年之后,带着孩子离开了榆林,回到了西安,爱人依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我总在来回的飞机上想着我必须要记录些什么,记录那里曾经美好的生活。记录我们曾经一起奋斗的日子。大美榆林给我这个外乡人“他乡也似故乡美”的归属感。即使离开了,我也依旧怀念那些慢时光和光影中那些可爱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