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的中国人都在“瞎理财”,你是其中之一吗?

近期,央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

报告显示,41.84%受访者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全国的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3.71。

2011年,《钱经》杂志以《从不理财到瞎理财的中国人》作为封面文章。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当时总结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议依然堪称箴言

那么,中国人怎么就瞎理财了?

从《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可以看到这些现象:

01

近65%的人理财知识水平不够

35.2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41.84%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22.89%认为水平较差

消费者对全部金融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仅有 59.56%,其中在贷款知识、投资知识和保险知识问题上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 52.72%、49.08%和 53.82%。

当消费者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 62.72%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55.56%选择“上网找资料”

02

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

13.16%的消费者“从不做”家庭开支计划,20.83%的消费者表示严格执行家庭开支计划。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只有34.06%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换言之,超过65%的人没有充足现金流

41.27%的消费者“有或曾有”为孩子上学存钱,34.77%的消费者“目前没有,但计划这样做”。60.99%的消费者认为“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或生意收入”来保障老年开支,54.70%选择“依靠退休金”,47.82%选择“依靠养老保险

03

超过10%的人投资不看合同

38.09%的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仔细阅读合同条款,51.74%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合同条款,还有10.18%的消费者根本不阅读

37.32%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对账单并能清晰理解,15.54%的消费者表示会仔细阅读对账单但难以理解,35.12%的消费者简要阅读对账单,5.08%的消费者根本不读

04

近两成人不知道怎么比较金融产品

17.09%的消费者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比较”,14.51%“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比较”。 17.49%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

13.03%的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对其风险和收益没有清晰的认识。阅读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条款后,65.48%的消费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的消费者表示不太理解

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

我们逐渐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

《钱经》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理财者,有身处一线的理财顾问,也有名声斐然的理财专家,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0条理财理念。

瞎理财五宗罪

1.追涨杀跌

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

2.把钱放在 “最保险”的地方

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

3.“全情投入”

炒股炒黄金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

4.什么火投什么

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涛一样的事,什么火买什么,适合不适合,风险不风险,总是赔了才知道。

5.太能花 /太吝啬

赚钱不就是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现在节省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两种消费观都没错,只是很容易“过”。

1.买股票不是理财

股票是理财的一个手段,绝非目的。

这里并非诋毁投资的作用,而是澄清一个事实,投资是理财的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解放中国,那投资好似一场战役,平津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如《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所说,我们投资并不是为了击败市场、发笔横财,或者赚取尽可能高的回报,金钱的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其他终极目标的手段,投资是为了购买一栋房子,或者让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为退休生活储备。

2.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

当我们住70平米的房子时就开始琢磨换个两室一厅,随着收入增加,会想要不要去再买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赚得更多时,也许会考虑去郊外选一套别墅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道哲学题永远在变化,理财规划能帮你调试“该赚多少钱来实现它”,但也会提醒你——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将决定你要花多少钱,适当抑制欲望并没错。你得赚多少钱实现它?这将决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增加被动收入。

3.切莫有时间工作,没时间赚钱

“等有了钱再理财吧。”谈到理财,这句话说得最多。

除了睡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会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越优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

努力工作当然是赚钱,我们可能会碰到许多“赚到一笔钱”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赚钱机会:一份更高的薪水、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外人绝对买不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或者一笔收入

假定这四类机会都非常靠谱,那可能的结果是:

一份更高的薪水,你会花的更多,因为你认为“理财不是省吃俭用,而是享受生活”;

一个创业项目,你拿不出钱来入股,因为没有本金;

同样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资,你也无福消受,因为你没有本金;

拿到一笔“大钱”奖金时,你“自然会开始理财”,但你发现自己没有经验不懂。

我们见过20多岁的网球冠军、主持人,但极少见到20多岁的投资理财大师。理财是一门实用技术,最好自己能上场,单靠看书恶补并不实际

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能碰上这四类赚钱的机会,而是靠踏踏实实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难一辈子都拿到,退休后的若干年中,单靠养老金远远不够。

4.最大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没有计划

规划我们退休后的投资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财务难题之一。

如今,65岁的男性预期平均能活到83岁,而65岁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岁,但这些数据会误导人,因为它们只是平均预期,不仅有半数的退休者会活得更久,而且人们在活到平均寿命前后时也面临很大的变数,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岁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岁。

而且,如果你已婚,则还要考虑两个人的预期寿命。

平均寿命仅仅反映大众的整体情况,至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锻炼、不抽烟、不酗酒、经常阅读理财杂志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超过平均数。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是谨慎为好,做好90岁,甚至更长久的退休计划

可怕的是,在超过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岁退休,按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4岁计算,是24年)我们靠什么养老?

除了社保,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喷泉是最佳解决之道,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社保并不能帮助我们过上想要的生活——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样退休后在冲绳租下一套靠海别墅逍遥过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

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笔钱做养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寿命: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计算每年应该从积蓄中抽出多少用于生活开销。

第二多的人靠着一套房产,但活过了70年,所有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

大家填补养老大坑的现金喷泉依次是:一笔储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产;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红——这些都是被动收入。

5.别指望保险赚钱

很多理财者会认为买保险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祸福,需要保险来保障。保险最重要的是买保障,而不是投资。

保险提供一个机会,用小钱把风险转移出去。从经济角度,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

我们对保险有个最大的错觉——既然是保险,用它投资肯定没风险。这句话大错特错。

求安全之名,可能会失掉了好的机会,甚至不如在银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让保险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保障和投资,效果也并不一定好。

直接忽略掉所谓“保障又理财”的保险,只选择那些纯保障型,至于投资,省下钱来交给更专业的投资机构去打理。

如何识别哪些是纯保障,哪些是掺杂了“理财”功能的保险?简单甄别法之一,有返还的保险可以不碰,它们总会有些投资功能。保障的事情让保险来,至于赚钱的重任,就让更专业的产品去干吧,你懂的。

6.赚自己能赚的钱

被别人的财富故事激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事我干得了么?

认识自己能赚什么钱: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放在理财里面也很是适用。如果你并不知道有些钱是为什么赚来的或者是如何亏损的,那么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赚大钱不易,亏损倒是常见

投资市场的钱并不好赚:完全靠投资“发财”可谓凤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业改变财富的速度甚至靠谱一些——微软、甲骨文、沃尔玛、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后都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企业。

投资家也好,企业家也罢,别人的故事终归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爹,大可不必悲伤富豪榜上没有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做的是,赚好自己能赚的钱,把它赚足

有时候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是避免变穷

7.能把钱守住就是赚了钱

理财的目的不是创造财富。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财富不贬值,其次是力求财富的稳定增长。

如果你相信一项投资会让你收益丰厚,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会让你瞬间实现最高的理财目标。

但如果你错了,极端的情况是损失了90%之多。这个错误的后果与你错过了一个高收益的机会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养老金,连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

任何生活在当今中国的人都知道,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钱正在无形变少,但错误的投资可能比通胀更暴戾

保住本钱的诀窍是懂得什么时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什么时候出手赚取收益。

8.投什么比什么时候出手更重要

在过去25年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由3年一次变成平均18个月就来一次,按照里氏震级来算的话,它从三级地震变成了九级地震,甚至更严重。2008年起,危机已经成为常态。

在中国,投资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变化,我们接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市场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是理财产品的日渐丰富,什么时候蛰伏、什么时候出手,投资犯错的概率越来越大。

投资什么?总是找不到最好的产品。

每个理财产品总是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上纠结不已。而一项投资赚钱能力越强,冒的风险就越大。幸好投资可以很花心,可以同时购买多种理财产品,专业人士称之为资产配置,是为了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不是买很多。加里•布林森对1974年股灾的回忆:“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确定好投资类别,在类似的产品里再怎么分散投资都没用。”

怎么才是真正分散投资?房产也罢,股票也罢,买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种资产类别中,也就是同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经济周期转变,同类资产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动的。

什么钱投什么产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配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才是有价值的分散。

在投资理财产品时,人们会看到很多描述产品收益的用语“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等等,建议你正确理解“收益率”,才会正确选择适合你的理财产品。

9.隔靴搔痒更安全

如果理财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将我们善食巧烩的本事移植过来,有米、兼有巧妇足以做出一桌好菜,无肉也不遗憾。股市很像是一块生肉,烹饪一道水煮肉片、京酱肉丝、辣炒回锅肉都不赖,生吃?还是小心为上。

除非艺高人胆大,否则死得最惨的也是拿生肉当主食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信用违约掉期、商品期货升水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了解股票,与其啖生肉难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厨子烹制肉羹,“隔靴搔痒”未偿不可。

10.投资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与投资者们的交流中,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投资行为。

往回看,我们总会知道那个历史最高点和之后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时,却永远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上涨之后“再创新高”固然令人愉悦,却远没有下跌的记忆来得深刻。为了长期的盈利忍受痛苦,这是基金投资的现实

因为痛苦就采取低买高卖策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事件会是承受了下跌(因为不肯割肉),还赚不到牛市的钱(因为赚钱时会频繁买卖,拿不到牛市的收益)。

就像泰戈尔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平原上,但没有一个人能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确,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

与全民理财相应的是理财方式的多元化。理财工具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理财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财方式平稳安逸。

“如何把财富分配到相应的理财产品上是一个大学问,”于彤说,“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财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上,而实现财富增值的资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很多人理财失误就是因为拿保障性的资金追求高收益,却把用来投资的资金爬在银行账户里。

在这个理财越来越热的时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当成了理财的代名词,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所往。但理财真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吗?

显然不是这样,于彤说:“理财虽然和金钱有关,但和金钱的多寡没太多关系。”理财并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钱——金钱常成为人的主子——它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甚至由于对理财的错误理解,这些人赚取的金钱越多,就越担心金钱的损失,他们的“理财”也就变成了关于金钱的数字游戏。

人生所需要的金钱是有限的,金钱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其意义。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很多人带着金钱走入坟墓,而留给自己亲人的却是纷繁复杂的遗产纠纷。

其实理财的本质很简单,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度过自己在人间的日子。

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还债。于彤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无债,财务无忧。”合理的理财规划要能够计算出自己生下来就要还的债,用时间去做合理的规划,用各种理财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

“还债”之前要对自己的财富状况和财富预期进行评估,很多人在理财的路上忘却了理财的终点,最终离理财的本质渐行渐远,被欲望裹挟着。

理财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是好的。

对于普通理财者来说,应选择主流的理财工具,要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满足自己财务规划之后,用那些能忘记的钱进行投资,即使损失,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财务规划。

于彤认为,“其实理财事关人生哲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哲学决定了对理财的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决定理财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学,唯有如此,你才不会被金钱的欲望挟持,才能还完自己的“债”,实现财务自由。

投资永远是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意识最重要,投资之前先学习,不了解看不懂,不投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6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2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7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4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5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6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9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95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54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72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1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52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