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理解“等号”困难在哪里

刚刚开学不久,某校的一位一年级家长带了一道题来找自己孩子的数学老师,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让她疑惑不解。她的小孩早就会20以内加减法了,但是前两天很偶然地将算式写成□=2+3,宝贝儿子居然不会做!2+3=□会做,反过来就不会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2+3=□和□=2+3,这两个式子一样吗?为什么前一道题学生会做,而后一道题学生不会做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问一问一年级的学生是怎么理解“等号”的。

伯伯:依依,伯伯想考你一道题,2+3得数是多少?你能把这道算式题写下吗?

依依:大伯,这道题我早就会了,我会写下来。(依依把加法算式写了下来)

伯伯:你的字真漂亮。这是什么符号呀?(指着等号)

依依:这是等号。

伯伯:为什么要写“等号”呀。

依依:不写等号,怎么算得出来?算出来是5,写上等号,然后再写上5。

大伯:那你能告诉大伯,这个等号在这里干什么用的?

依依(思考):啊呀,就是把算出来的5连起来呀,不连起来怎么写5呀?

从访谈中,我们明白了依依对“等号”的理解,等号起着“连接”的作用,也就是表示结果的作用,通过深入的访谈发现,小依依对等号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表示结果”,而对等号表示“左右相等”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大伯:依依,像这样的题你会做吗?□=2+3。

依依:大伯,这是什么意思呀?这个框框表示什么意思呀?我不会做。

2+3=□和□=2+3,从形式上看有差异,从认知过程来看也是不一样。对于前者,已知2,加上3,结果是5,是顺向思维,算术思维,这里学生对等号的理解是“连接”。而对后者,是将“2+3”看作一个数,整个表达式就是表示两个数相等的一个陈述,这里的等号含义是表示“□”和整体“2+3”相等,需要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据皮亚杰等的研究,儿童是从前运算期(大约在6~7岁)开始直到具体运算期(大约在11~12岁)才逐渐地形成逆向思维和平衡观念,在这之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位孩子和依依不会做是正常的。

看一看大部分学生理解的等号是什么意思呢?

用等号来显示“做某件事的信号”,是表示一个计算的过程,运算的开始,具有程序的意义。

等号表示运算结果的“得到”,是分隔符号。

等号具有算术等式运算中的单方向性。

一边是运算的式子,一边是答案。答案总在一边(习惯上在右边,认为右边应当是答案)。

答案应当是数值的,且是一个确定的具体数值。

……

从幼儿开始,学生构建的等号的含义是“片面的”、“狭隘的”。我们清楚:在代数中,“=”代表一种两边对称的等价关系;等号表示的“关系”,是平衡、对等;等号具有传递性、等价性;答案不一定总在右边;两边的“项”不一定是一个数、一个具体的数值构成……

我们在思考:从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能否让学生认识到等号是用来表示等价事件的。2011年弗赖登塔尔奖的获得者路易斯·拉弗德就代数思维作了长期的研究,发现“低年级学生是能够表现出非符号的具体形式的代数思维”,他的发现和他对学生代数思维发展的解释使他获得了这项国际殊荣。他的研究证明了儿童早期代数思维发展可能性。不过遗憾的是,如何通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却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线索。国内学者张丹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提醒,“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习惯代数思维,不习惯将等号看成连接相等关系的符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对“等式”的理解入手来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

那么,我们可否创设有趣有序有料的数学学习活动,来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建立“平衡的观念”,抽象出“等式”,经历“等号”再创造的过程,进而理解“等号”用来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基于这样的学习难点分析,我们试图借助数学实验活动,制定这样的实验目标:(1)借助数字天平,通过观察、尝试、创作等实验活动,理解“等号”用来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初步建立平衡观念,渗透等式守恒的思想;(2)通过记录平衡活动,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数学思维过程,初步发展代数思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