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商道酬信y
当别人失意时,什么样的沟通特别能起到安慰的效果?
在安慰时有哪些雷区?你认为安慰的边界在哪里?
这两个问题是《沟通的方法》这本书的第十二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想要学习的方面。
以前我很怕听到别人的坏消息,尤其是对方在我面前的时候,比如对方失去亲人,面对这种场合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对方,我不知道怎么说才是得体的,有用的。
曾经因为安慰一个竞聘失败的朋友,说话不得体让对方很不高兴。
那么安慰需要调用一个人的什么能力呢?我们大部分人在看到一个人遭逢变故时,一般都会说“节哀顺变”“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每次在这样说的时候,又觉得没有起到真正的安慰的作用。
真正的安慰,需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另外一种能力——同理心,就是能准确地传达“我理解你”“我和你感同身受”“我接纳你此刻所有的情绪”等信息。
我们说沟通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建设的问题,这一点在安慰这个场景中尤为重要,安慰的前提是能够感受他人之感受。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结合以下公式,把安慰分为两个关键动作来把握。
安慰=轻度介入+提供支持
轻度介入:安慰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需要节制并温和地传递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安慰人很难、很尴尬,其实是因为我们把握不好自己与沟通对象之间那种微妙的边界感。这就是为什么在安慰这个场景中,轻度介入是最安全的——它保证了我们在不冒犯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层层加码。反过来,如果我们一上来就用力过猛的话,则有可能把双方的沟通搞僵。
那么,这个“轻度介入”的轻度,如何把握呢?脱不花给了一个参考标准: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
轻度介入的安慰,只需要向对方表达两层意思:“我会陪着你”“我愿意为你分担”。
在安慰朋友时,轻度介入意味着不要把自己变成问题的“第三者”,不要自告奋勇去当调解员,即使你们关系再好,也不要用力过猛,可以根据对方的需求一点点推进。
提供支持:为了进一步推进关系,在轻度介入之后,还要提供支持,让对方感受到“行胜于言”的力量。
有时候,支持可以是资源意义上的,还可以是情绪和经验的支持。
反过来,接受安慰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自己心里压力很大,而且还会觉得对方很烦。
当自己成为被安慰的对象,面对对方的善意,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自己能扛的,自己扛住。不要变成一个动不动向别人寻求安慰的人。
第二:对于别人的安慰表示感谢。
第三:对于那些不得体的安慰,赶紧用一个封闭式的句式“谢谢,谢谢你的关心”,画上句号。也要带着同理心去面对别人不得体的表达。
今天这一章节的内容很实用,正是我需要学习的。
那么,假如你是被安慰的对象,被“过度安慰”了,你会怎么回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