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
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六大弟子当中,真正继承其法脉的是马祖道一禅师。道一禅师是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人称马祖或马大师。
据说,最先称其为“马大师”的,正是其师南岳怀让禅师。可见,怀让禅师对这宝贝马驹该多满意呀!同时这也并非戏言,正彰显了东土禅师们明心见性之后,那无拘无束的自在风范。后世禅者将此自在风范一路发扬,于是有了精彩绝伦的一千七百公案。
这马大师生来容貌奇异,所谓“牛行虎视”,行步从容舒缓如牛,看人目光炯炯如虎。且伸出舌头能够超过鼻尖,依据佛经,这说明马大师宿世口业清净,不说是非,不打妄语。马大师双足足心还长有轮纹,这些都属于“好相”的范畴,预示着大师生来就非同寻常。
问:为何佛教当中总有这些奇异记载,你们就不能科学一点儿,客观一点儿吗?
答:确有其事,如实记载,这就是客观,也符合科学。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天神下凡降生在人间,菩萨应世出生在人群里,都会有其独特之处,甚至是不可思议之处。在这方面,各个宗教是一致的,中国上古文化也与此一致。
自然科学还很年轻,它只关注局部,往往从纯物质角度来研究世界,这看似客观,实则片面。在心灵世界当中,物质现象不是死板的,而是与心灵息息相通。神迹和灵异等等,由此发生。
正视这些由来已久的存在,才更科学。
马祖道一禅师自小出家于什邡罗汉寺,年满二十受戒以后,在南岳衡山修习禅定,遇到怀让禅师而发明心地,得以继承法脉,后奉师命前往江西弘法。
马大师秉承禅门直指人心之命脉,常说“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还有一句著名的“平常心是道”等等。其开示非常精彩,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一天,马大师升座说法,四方参学者云集而来。有僧问:“和尚您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呢?”
马祖曰:“为了哄小孩子,让他们停止啼哭啊。”
僧问:“啼哭停止之后如何呢?”
马祖曰:“非心非佛。”
僧问:“除了这两种情形,其他人来,您将如何指示呢?”
马祖曰:“告诉他本来不是物。”
僧问:“忽然遇到本来面目当中的人来,您如何指示?”
马祖曰:“那就让他体会大道吧。”
问:以您体会,什么是马祖说的“小儿啼”呢?
答:这里特指参禅人尚未明心见性,不知佛为何物,不见自性如如,因而惶惶不安,马祖将其比喻为“小儿啼”。对于这些人,马祖大师直接为他们指出:“即心即佛。”就是这个心,就是这个佛,此外无心,此外无佛。
问:“啼哭停止”之后,为何又变成了“非心非佛”呢?
答:明白了“即心即佛”的道理,还不等于明心见性,还是要继续参悟。一旦参透妄想分别,亲见本来面目之际,彻底心安了,好比“啼哭停止”了,禅者自然会明白它其实“非心非佛”,乃至于“说似一物即不中”。
因此,马大师继续指示,所谓本来面目,它“不是物”,任何东西都不是啊。虽然什么都不是,但对于亲见本来的禅者来说,却处处都是大道,处处不离本来面目。这实在不是什么道理,而需要好好体会。
本来面目其实不曾来,也不曾去。它与禅定无关,也不会被妄想覆盖。本来面目不是一片光明,那属于境界,境界是有生有灭的。本来面目其实没有任何“面目”可言,它真地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是它。
马大师说它“不是物”,还应该加一句,那就是“物不离它”。离了它,我不能写,你无法读,本文将无存,你我将无在。
反之,正因为它一直在,所以我能写文章,您可以阅读,等等,一切活力之源都是它。但它却没有相貌,无形可见,无迹可寻,无道理可说。
大家只要耐心观察,慢慢体会,早晚都能明白。
关于“平常心是道”,后人多有错解,只因不肯踏实理解马祖原话。马祖道一禅师原话是这样说的: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有)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因此,“平常心是道”乃是悟后的菩萨行。菩萨觉悟了本来面目,其中本没有造作,所以菩萨不去造作;本来面目当中没有是非,所以菩萨不计较是非;本来面目无处不是,所以菩萨不必刻意取舍;本来面目非生非灭、不断不常,所以菩萨不生断见与常见;本来面目非凡非圣,所以菩萨不舍凡俗,不取圣果。
像这样的人,他的心才叫做平常心,看一切都平常,不必刻意分别,更不必执取。那么,其行、住、坐、卧当中,应酬机缘,接待事物,等等,都是自在大道。
有些人竟然把“平常人”的日常烦恼之心,叫做“平常心”,说那就是“道”,谬之千里也。
对于如今的人来说,佛法之难不在于佛法本身,而在于他们不肯踏实学习原典。佛法原典多数并不算艰涩,通常用的是古代白话文,不难理解。以马祖大师上面这段话为例,见于《指月录》等禅宗典籍,大家多读几遍,基本会懂。再查阅一下字典和佛教词典,都能够理解。
汉传佛教的流传当中,文字般若非常重要。汉字属于象形文字,特点就在于“表意”功能强大,真正能够实现“文以载道”。尤其是在善知识难得遇到的时期,只要肯踏实参读经典,同样可以亲近古人,聆听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的殊胜心法。
马祖大师门下弟子云集,相传见性者有八十八位,其中,时常随从在马祖身边的有三位: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和南泉普愿禅师。马大师与三位高徒每每逢场作戏,相互对答,演绎禅机。
这天,正值月朗星稀,师徒四人便一同赏月。只见明月盈盈,光华无限,一时间竟无人言语。末了,赏月将毕,马大师开口了:“正恁么时如何?”
西堂智藏回答:“正好供养。”
百丈怀海回答:“正好修行。”
南泉普愿听了以后,一声不响,也不等师父先走,他自己拂动长袖抬脚便行,一路翩然而去。
马大师点评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问:如何是“恁么时”?
答:大约可以理解为:就在此时。
问:《指月录》原文没有“赏月将毕”,您为何加上去呢?
答:原文云“玩月次”,就说明赏月快结束了,接下来该如何呢?马大师于是发问:“正恁么时如何?”
问:经教入于智藏禅师供养之心,禅法归于怀海禅师修行之境,这好理解,为何说唯有普愿禅师“独超物外”呢?
答:首先,普愿禅师以身行回答师父,超越言语分别,正显禅家别传之妙;其次,古人极重礼节,师父和两位师兄都在,赏月完毕,普愿禅师本应该等师父、师兄先行,自己跟随其后,这才符合最基本的礼节。但师父一发问,两位师兄相继回答,轮到自己了,普愿禅师“拂袖便行”,丝毫不顾礼节,把师父和师兄抛在一边,独自回房了。其中含义:赏月完毕便回房,该做啥,就做啥,哪有什么“如何”、“不如何”呢。
在这里,南泉普愿禅师稳居本来面目而不拘小节,既超越了言语分别,也超越了礼节规矩,用行动破解了马大师“正恁么时如何?”之问。不仅是回答,而是破解,令人赞叹。故马大师赞美曰:“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问:假如您也在场,您是马祖的第四位弟子。普愿禅师拂袖而去之后,作为小师弟,三位师兄表演完毕,轮到您了,马大师和两位没走的师兄都在看着您,等您回答,您该如何呢?
答:那我也看着他们,给自己左脸狠狠一个巴掌,给右脸狠狠两个巴掌。然后,往后退一步,请他们先行。保准那马大师来不及下评语了,一准呵呵大笑而去。
问:什么意思?
答:师父该打打不得,只好徒弟代受;师兄该打打不得,小师弟统统代受也。
问:为何马大师该打呢?
答:一问“如何”已是贼心,落在了虚妄分别,所以该打。本分事上,哪有什么如何不如何呢。
问:为何智藏禅师和怀海禅师也该打呢?
答:只因他俩助纣为虐。
马祖道一禅师与石头希迁禅师同时弘法,二人神交已久,不拘门廷,相互推重,禅宗一时间蔚为光大。人称希迁禅师为“石头禅师”,简称“石头”,称道一禅师为“马大师”。禅门学人每每往来于江西、湖南两省,走江湖,亲近两位大德。
一次,弟子邓隐峰向马大师告假,马大师问:“什么处去?”
邓隐峰禅师回答:“石头那里去。”
马大师曰:“嗯,石头路滑呀。”
邓隐峰回应:“没事儿,弟子有竿木随身,尽可逢场作戏。”于是便去了。
见到石头禅师之后,邓隐峰也不礼拜,拿着锡杖,绕着石头禅师的禅床转了一圈儿,然后站稳身形,哗啦啦振动锡杖一声,开口问:“是何宗旨?”
石头禅师仰头长叹曰:“苍天呀!苍天!”
邓隐峰瞬间无语,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起身返程。
回来后立即禀告了师父,马大师曰:“你再去,还这样问他。等他一旦开口回答,不管他说啥,你就‘嘘——’他两声。”
邓隐峰得了师父真传,兴致勃勃地又去了,见到石头禅师依旧如法炮制,绕了一圈儿,振锡而立,大声问:“是何宗旨?”
只见石头禅师不慌不忙举起手指放在口边:“嘘——”了两声。
邓隐峰一下子傻眼儿了,没辙,又回来了。
回来后再次禀告师父,马大师曰:“早跟你说了,石头路滑呀。”
问:邓隐峰禅师那举动到底是何宗旨呢?
答:自己放屁自己闻,何必问人啥味道。
问:不明白咋办?
答:不明白不要问,要参。功夫下到了,便晓得自己以前是啥气味儿。
问:这些禅机太难懂了,有没有像佛经一样条理清晰的开示呢?
答:太有了。马大师不光演绎禅机,时常也会正面讲说,下面就是马大师的一段精彩开示,请仔细学习。
一天,马祖上堂说法,对大众曰: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唐贞元四年(788年)正月,马祖道一禅师登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那里洞壑平坦,便对侍者说:“我这个衰朽的色身,下个月就要归宿在这里了。”
回开元寺(洪州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之后,便显现出疾病,身有疼痛,略有不安。院主前来探望,询问道:“和尚您近日尊候(古人问候对方起居之敬辞)如何?”
马祖曰:“日面佛,月面佛。”
问:什么意思?
答:马祖大师博通经论,据《佛说万佛名经》:“过彼胜声世尊,复有佛名月面,彼月面佛寿命一日一夜。过月面世尊,复有佛名日面,彼日面佛寿命满足千八百岁。”
据该经记载,每尊佛出世各自显现的寿命不同,最短的就是月面佛,成佛后的寿命只有一天一夜。寿命最长的,长达许多劫数,数也数不清。
在这里,院主问马祖身体、起居之状况,马祖早已知晓自己色身寿命将尽,时日不久了,好比啥呢?好比月面佛,寿命短促。虽然寿命短促,远不及日面佛那么长寿,但都是佛,长短一如。
活得长是佛,活得短也是佛。对于明心见性的祖师们来说,活一天就是一天佛。如是自在踏实,名为禅者。
到了二月初一,马祖沐浴更衣,跏趺坐而入灭。时年八十,僧腊六十。唐宪宗元和年中,朝廷追封谥号曰:大寂禅师。马祖大师乃最有影响力的唐代禅师之一,至今仍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由于出了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得道高僧,马大师的故乡,四川什邡市兴隆场,于二零零五年正式更名为马祖镇,以志永久纪念。
在修行人来说,对于马祖大师最好的纪念,莫过于老实参悟自心,相信即心即佛,透彻非心非佛,以平常心常行于道。
道本无形,任运自在,终不灭绝。
2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