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脑不再是个黑箱,心理学还会有研究价值吗?

如果大脑不再是个黑箱,心理学还会有研究价值吗?

感觉好多心理学流派的不确定的猜想,都建立在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大脑机制的情况下,假如我们完全了解了大脑机制,知道了每一个神经元的特定作用,完全知道了感受和情绪是有哪几个特定脑区的特定神经元作用的,心理学的这些猜想能不能,最后导向一个彻底确定科学的结论?

说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现在很多心理学流派确实基于对大脑机制的不完全了解(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还有现代的认知心理学等等)。

尤其当fMRI技术发展到可以实时观测前额叶皮层在决策时的代谢变化,当光遗传学能够精准操控杏仁核的情绪反应……许多传统心理学中曾被视为不可测量的现象,都逐渐被具象化为生物学指标。

但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大脑,还包括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即使知道了神经机制,人类行为仍然受到环境、文化、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掌握单个神经元的全部特性(如离子通道动力学、突触传递效率),并不意味着能够预测神经网络的整体功能。正如哲学家丹尼特所言:"意识是信息整合的产物,而非神经元的简单集合"。

同样的脑区激活很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即便完全了解大脑的物理机制,人类的意识、情感和主观体验仍然是独特的,这些如何从神经元活动中产生(即“难题”)仍是未解之谜,而心理学在这里会继续发挥作用,探索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从现象学的维度来说,疼痛的主观强度与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的非线性关系表明,生理指标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类报告的质性数据。

语言习得、道德判断等高级认知功能,本质上是文化模因与神经基质的共同进化产物。而社会心理学的田野研究对此类宏观现象具有独特解释力。

关于心理学流派的猜想是否会被导向确定的科学结论,则涉及到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心理学探讨人类心理的基本原理,而应用心理学则关注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比如治疗心理疾病、教育干预等。即使基础部分被神经科学详细阐明,应用领域仍然需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因为这些更侧重于理解和改变行为,而不仅仅是了解机制。

比如心理学在临床干预方面体现出的的特异性:虽然DBS技术可以调控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但心理治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疗效仍依赖于依恋理论、叙事疗法等心理学框架。

也比方说,尽管知道工作记忆与前额叶皮层的关联,但具体教学策略的设计仍需借鉴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实证成果。

另外,题主可能混淆了“确定性”和“科学性”。科学本身并不追求绝对的确定性,而是通过可重复的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概率性的因果关系。

即使了解了所有神经元的作用,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意味着仍然会有许多变量和相互作用需要考虑。例如,基因和环境如何交互影响大脑发育,以及社会互动如何塑造认知和情绪,这些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不会因为脑机制的明晰而被取代。

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迁移路径受基因调控,但最终形成的功能网络具有统计学独立性。这种涌现属性使得行为层面的规律无法简单归因于微观机制。就像知道每个乐手的演奏技巧,仍难复刻交响乐团的即兴创作。

从历史案例参考,当生物学发现色盲是由于视锥细胞缺陷时,心理学关于颜色感知的理论并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样,知道多巴胺与奖励系统的关系后,心理学可以进一步研究动机和成瘾的心理因素,而不是停止研究。

预测编码理论将知觉视为神经系统的主动预测过程,完美融合了贝叶斯统计与神经机制,心理学在此框架下重新定义了"认知"的本质,创造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自由能原理中,数学物理学家卡尔·弗里斯顿提出的全局工作量最小化原则,为理解意识、决策等复杂功能提供了统一数学框架。但这种跨学科整合,却反而拓展了心理学的理论纵深。

事实上,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神经心理学)正在蓬勃发展,这说明两者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心理学提供理论框架和行为观察,神经科学则揭示其生物基础,两者的结合能推动更全面的科学进步。

因此,未来的心理学不会消亡,而是演变为"具身认知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如控制论先驱维纳所说:“”我们要创造的不是机器般的完美大脑模型,而是理解生命如何创造出意义世界的智慧。”

当神经元活动的“密码”被破译之时,恰恰是心理学展现其解释力的黄金时代——因为真正的挑战,将从“how it works”转向“why it matter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