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心理学通识-《012 知觉:为什么大脑是最大的信息茧房?》2023-11-27,星期一,温故而知新
2022年12月12日,224天之《012 知觉:为什么大脑是最大的信息茧房?》讨论作业:
第12天/200天心理学学习-012讨论作业:
问:你看到的裙子和鞋子是什么颜色的?
答:我看到的:
裙子:蓝黑色;
鞋子:灰底绿纹;
❣️知觉中客观和主观的⽐例是多少?
我们看着同⼀个事物,但我们只能看到⾃⼰期待的东西。
真相啊:学习了知觉的机制,…就要承认这种可能,知觉本⾝就是不唯⼀的。这是⼀个反直觉的结论,……需要慢慢消化。
想想真的可怕:⼤脑内部的信息循环相⽐,真实世界的影响反⽽可以忽略。
那么,“主观”一旦固化,要想改变认知,真的是很难啊……时刻要警觉……
…………………………………………………………………………………………
答:【印象最深❣️最有收获】
①上节课:主动稳定,在环境变化中,⼈会有意⽆意地保持⾃⾝的稳定,就像是套上了⼀层有弹性的盔甲,把⾃⼰约束在⼀定的形状之内。
②知觉,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的第⼀印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味道,都属于知觉的范畴。
❣️知觉:主动稳定,还是被动稳定呢?
第⼀反应很可能是“被动稳定”:⼀个东西是什么样,我们当然就如实地看成什么样,我们还需要主动做什么加⼯吗?
错了,⼼理学研究发现,知觉是⼀个主动稳定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个信息茧房,把信息加⼯成符合你期待的样⼦,⽤这种⽅式避免你接收到那些不稳定的信息。
③【⾃带滤镜的知觉】:如:棋盘错觉!
知觉❣️当然是主动稳定,我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概念,预设了⼀个事物应有的颜⾊,这个预设又会反过来,调节我们眼中“看”到的颜⾊是什么。
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会⾃带滤镜,把东西看成我们以为的样⼦。这样的例⼦很多:
·远处的⾼楼,在你视⽹膜上成像的实际⾯积很⼩ ,⽽你看到的仍然是⼀个庞然⼤物。你⼀步⼀步向着⾼楼⾛近,不会看到这房⼦⼀点⼀点长⼤。我们对它⼤⼩的知觉永远是稳定的,这叫⼤⼩恒常性。
·⼀张圆形的光盘斜对着你,它在你视⽹膜上的成像是⼀个椭圆,但你仍然会“看”到⼀张正圆的光盘,这叫形状恒常性。
·在冬天晚上,你看外⾯的积雪,客观上它是深灰⾊, ⽽你“看”到的还是⼀⽚洁⽩,因为你的概念⾥雪就是⽩⾊,这叫颜⾊恒常性。
❣️哪怕外界环境在变,只要我们头脑中的概念不变,我们就可以组织出恒常的、稳定的知觉。
④【知觉稳定的机制】
过去⼤家都觉得,知觉是个⽣理过程,不关⼼理学的事。但是我们发现,知觉在我们眼⽪底下做了这么多调节,⼼理学就必须进场了。 ❣️认知科学,就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有⼤量关于知觉的研究。
❤️主流的模型⾥, 知觉过程分成三步:
·第⼀步是⽣理过程,叫做感觉 ,感受器接收到外部刺激 ,产⽣神经冲动。
·第⼆步 ,⼤脑对这些神经冲动进⾏⼀系列的组织,形成表征。
·最后⼀步,对这些表征进⾏辨认 ,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和意义。
·每⼀个步骤,又可以拆分成更细致的算法环节。
❣️这是⼀门很专业也很前沿的学问,我们今天⽤到的⼈脸识别,就借鉴了很多知觉的算法模型。在认知⼼理学教科书上,这部分展开讲,可以讲厚厚的⼏⼗页 。
但如果你并不研究专门的⼤脑机制,这些细节你不需要掌握。对普通⼈来说 ,更有意义的是建⽴⼀个直观印象: 知觉中客观和主观的⽐例是多少?
【通过⼀组数据对⽐来说明】
❣️⼤脑的所有加⼯都是靠神经元计算叠加完成的。神经元是⼀种细胞,长长的⼀条,两边有突触跟其他神经元相连,形成⼀个复杂的⽹络。你知觉到的所有信息,都是在这个⽹络中传导计算出来的。
⼀部分神经元连接外部的感受器,它们负责收集和传输客观刺激,更多的神经元负责内部的计算。两部分神经元的⽐例是多少呢?
❣️神经科学家冯·福斯特 (von Foerster)统计发现,在神经⽹络中负责接收外界信息输 ⼊的,数量在1亿左右…在整体的信息加⼯中,只不过是沧海⼀粟, 因为负责内部计算的神经元,数量是10.5万亿。两者的信息⽐例是1:100000。
❣️外部世界的输⼊,在知觉形成中只占⼗万分之⼀。意味着什么呢?打⼀个不严谨的⽐⽅,相当于⼀个⼈从外部只接收1秒钟的信息, ⽽在⼤脑内部加⼯这些信息花了10万秒,约等于27个⼩时。想象⼀下,⼀个⼈27⼩时都闭着眼睛,只有⼀秒钟睁开眼睛看⼀眼真实的世界,请问他头脑中的印象有多少是来⾃于客观真实呢?
例如:听课,你的⼤脑⾃动为你过滤掉了那些“⽆关紧要”的信息。❣️你并不是在知觉真实的外部世界,只是把真实世界中⼀⼩部分对我们有⽤的碎⽚选取到意识中,再按照你特有的预期,把它识别为有意义的整体。
❣️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带着不同的预期,就会调⽤不同的算法,得出不同的结论。
⑤【了解⼈性的出发点】
我们参与了对知觉的创造,这个知识对普通⼈意味着什么。
知觉相关的内容…很枯燥、又常常是⼼理学⼊门第⼀课。很多⼼理系的学⽣学到这⼉,也会失去耐性,想:我们想要理解⼈性、洞察⼈⼼,我为什么要了解这些看见东西、听见声⾳的基础过程?
知觉❣️这部分知识是⼀个重要提醒。它论证了⼀个⾮常重要的观点,是我们深⼊了解⼈性的最初原点,那就是:
❣️我们看着同⼀个事物,但我们只能看到⾃⼰期待的东西。
知觉是⼀个滤镜,它是我们保持稳态的第⼀级加⼯。同⼀个东西,不同的⼈来看,得到的结论不⼀样,甚⾄同⼀个⼈抱着不同的期待,在不同的场景下看,看到的东西也不⼀样。
我们有⼀种默认: 眼见为实,如果不能相信⾁眼“看”到的,还能相信什么呢?
❣️学习了知觉的机制,你就要承认这种可能,知觉本⾝就是不唯⼀的。这是⼀个反直觉的结论,你需要慢慢消化。❣️⼀旦你形成了⼀种知觉,就很难转化成另⼀种知觉。
❤️神经科学家冯·福斯特说:⼈的神经系统可以近似地看成⼀个封闭⽹络,跟⼤脑内部的信息循环相⽐,真实世界的影响反⽽可以忽略。
这句话就是在说主动稳定,客观刺激变了,我们也常常视⽽不见。❣️知觉保护着我们的内部世界,从变化万千的外部环境⾥,只吸收那些符合我们预期的东西。
⑥传播学的概念【信息茧房】:算法总给我们推送那些我们喜欢的信息,久⽽久之,我们就接触不到超出原有认知的信息流了。其实,⼤脑⼀直都在这么做,最初的信息茧房就是我们的“知觉”!
❣️知觉没有对错。过去,我们经常把认知的不⼀致附加⼀种道德批评:“这个⼈为什么连眼睁睁的事实都不承认?他要么就是蠢,要么就是坏。”
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少可以在理智上认识到,还有⼀种可能,就是我们的知觉不同,我们真的“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各⾃沉浸其中。
认识到这⼀点,我们就要反复提醒⾃⼰:有没有可能我眼中的事物是这样,别⼈看到的就不是呢?
❣️有时候,只要承认⼈和⼈看到的东西有可能不⼀样,只要接受这么⼀点“可能性”,⼈和⼈的交流就会多很多耐⼼。⼈没有那么多天经地义的共识,在这⼀点上,也许我们可以达成最基本的共识。
⑦【总结】这节课讨论了知觉这种最基础的认知加⼯,它是⼀个最初的主动稳定。 ❣️我们的⼤脑并⾮根据客观刺激“如实”看到事物 ,⽽是根据主观调节,把⼀个事物稳定地知觉为我们预期的样⼦。
…………………………………………………………………………………………
附:《012知觉:为什么大脑是最大的信息茧房?》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