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我自己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即使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不确定自己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是否依然在走弯路。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值得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读书都局限在经典小说的范围内,甚至是什么有名读什么,什么长读什么。增加了很多虚假的优越感和虚荣心,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虽然偶尔也会有些阅读快感,但是都是短暂的、乏力的。读这些经典,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多层分析和深刻感受,是没有办法真正和经典产生共鸣的,更别提读书点亮思想光芒什么的。
还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名人推荐的书单,有哲学家的,经济学家的、还有文学家等等各类社会名流。但后来发现,其实读书是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他特别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几乎可以肯定大概率并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每次读过之后,也是读了就读了,似乎和没读差不不了多少。(这一点在听得到或者是喜马拉雅的音频书时也有同感,很多时候都是听了就听了,听的时候挺兴奋,听完以后啥都不记得了。)
后来有段时间,看了不少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发现他讲的书,大多是讲一些背景知识,一些和我们平常认知里有差距的地方。就好像他介绍我认识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视角、感受把这个人的背景信息告诉我,至于我的看法如何,自己和他打交道了解一下才算数。
说到底,我比较同意笑来老师的观点,读书就是自己去读好了,感觉好的就多读几遍,刚开始可以从别人的书单入手,但渐渐地就可以尝试去找自己喜欢的,不要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是根本就不要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说法,哪怕就是四大名著没读全过,也说明不了什么,可以更多尊重自己的读书感受,真实的面对自己。
现在被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我们,难得能有一段安静的时间静心读书。这么宝贵的时刻,值得好好对待,那就快去读自己爱读的书吧,现在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