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十月份到十二月份,我忙着回长沙实习,忙着跑招聘。整整三个月流连于长沙、苏州与杭州之间,住宾馆、坐火车已然是家常便饭,这一切却只因想抓住应届生身份尽快找到工作。那段时间,身心都经受了极大的考验,整整三个月内分泌失调,奋发向上,却包袱沉重。
经过几个月的挣扎,我终于拿到了一个杭州的offer,各方面待遇极好。而我却放弃了。原因有三:
一曰:独生女不放心家人。爸爸陪我去杭州以后,我感受到了他的艰难,大城市对于他来说是陌生的。他嘴上没说,但是我感受到了他的疲惫。我是独生女,家里离杭州800+公里,实在是不愿意父母上了年纪还跟着我奔波。之前我自己没有意识到不让父母受累在我心中的分量是如此之重,家里人很开明,一直鼓励我到处飞。而此番,我却更明白了是时候多陪陪父母了。
二曰:经过此番到处折腾,明确了自己的内心。杭州工资高,这确实是非常诱人的一个选择。而我此时,却迷茫了。直到遇见了《做出好决定》这本书,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寻找一些思路。经过识别问题和给每一个自己在乎的点打分,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自由、生活以及家人的分数是高于薪资的,况且薪资一般与当地的房价、物价相适应。梭罗也在《瓦尔登湖》中证实过,想过真正简单的生活,成本其实不大。我也需要剔除不必要的欲望,而选择自己最想要的。从这些方面考虑,我家以及我家附近的二线城市性价比极高。
三曰:有了一段平静的时光积淀。这段时光让我明白了,自己原来被毕业即失业的恐惧、焦虑支配,到处奔走,生怕错失机会,反而被蒙蔽了内心。我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直到,这段平静的时候的到来。
我开始认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对工作的定位。我并不喜欢也不想工作,于我,工作的本质是拿着自己的时间、脑力和体力来交换金钱。这值得吗?于我,工作不等于事业,它只是谋生而已。虽然我很清楚自己有了工作也会认真做,但我还是不想工作,我想拿更多的时间来生活。我想支配自己的时间。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释然了,不再彷徨、焦虑,因为反正我能找到工作,而工资于我没那么重要,至少没有我的时间重要。于是,我开启了静悄悄地找到自己的生活之路……
我想要阳光、雨露、看看风景、走走停停。我想要多看看书,写写作,陪陪家人,玩玩摄影,学学声乐、画画、烹饪,学学粤语、日语、德语……
选择自由和生活的代价其实很大,但我愿意花时间去努力、去积淀,到每天。在此之前,我会先找个相对适合的工作来养活自己。有余力则带着爸妈去看看这个世界,带他们去体验不一样的东西。或者,他们喜欢宅在家里,那我就开发家里,改善家里的伙食、改善家里的自然环境……尽我所能。
最近也深受三样东西的影响:
一曰:《被讨厌的勇气》。从目的论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在此基础上,想想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二曰:“我们由奇迹构成”。高桥小哥哥扮演的相辉让我铭记于心。从小喜欢观察动物,敢于与众不同。为松鼠建桥,爱着自己的课。尤其是,对“龟兔赛跑”的全新解答:兔子才想跟乌龟比赛,争做第一。而乌龟只是一步一步走着自己的路,观察着眼前的路而已,它不叫醒睡着的兔子是因为它根本没注意到兔子的存在。
三曰:“不能结婚的男人”。主角桑野是个怪胎叔叔,他有自己的生活与想法。除了偶尔不那么会表达和某些时刻共情能力弱以外,钓小金鱼的大叔、听古典音乐时佯装指挥家的大叔、旅行时观看厨师刀工的大叔、戴着放大镜组装泰坦尼克号模型的大叔,都超有魅力呢。
理想主义便理想主义吧,毕竟只活这一次。这一生,让我们自己来选择吧。想要自由和生活,必须付出代价,需要敢于取舍。努力与沉淀吧。此身尚存,此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