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美国纽约客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似乎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而且这个努力的时间加起来得满足10000个小时,粗略算来倘若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活到80岁,那么他一生一共有70万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度过,除去睡觉的时间还有46万小时可以用来消耗,这样说来一个人 一辈子至少可以学习几十项技能,成为几十个行业的大拿,想想还是极好的。
如果世上所有技能都可以靠一万个小时习得,那岂不是人人都是大拿了,《异类》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的代表是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在师傅的要求下每天练习画一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练习,怎么也练习了一万个小时,为此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通过这样简单重复的练习才慢慢掌握了通往高深艺术境界的方法。这才有了留存世界的名画《蒙娜丽莎》。
倘若达·芬奇没有通过这1万小时的练习也许并不能成为这样的绘画大师,更不可能画出世上独一无二的《蒙娜丽莎》,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万小时确实是成为大拿的一个途径之一。
几个疑问
1
按现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来说,许多互联网创始人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堆积到1万个小时,甚至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只有两三年的从业经历便可以在行业中获得不错的地位。现在社会许多领域的技能习得与学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了。
2
数学中有一个令人非常欢愉的函数:正比例函数。经济学家喜欢,投资客喜欢,尤其是增长型的函数,更是令人手舞足蹈。但是,成为大拿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也不一定呈现出正相关,我们身边可能存在很多一些看似努力,其实并没有成就的人。似乎很多令人佩服的努力并不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3
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有一个著名的“沙堆悖论”:
有一堆十万颗沙粒组成的沙堆,如果我们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有一堆;如果我们再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一堆。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次拿走一颗沙粒,那么当我们们取得只剩下一颗沙粒,那么它还是一堆吗?
而破解“沙堆悖论”的答案是:如果我们说十万颗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十万颗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9颗沙和100001颗沙就有点不合理,所以就有一个解决方案了——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并不需要知道。
透过沙堆悖论,我们不难发觉成为行业大拿的时间往往会随着不同行业而变化,但也并不一定代表累积效应一定有用
两句话
图灵奖得主哈明在谈到如何变得优秀时认为: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比尔盖茨也谈到: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很多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