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银行取了现金,分别放进红包,有多少孩子,分多少份,这种操作坚持了四十多年。
第一次发压岁钱,也就是有工作领工资的第一年。那年,侄女三岁,正好玩,小嘴乖巧会说,看着我手里的五块钱,赶紧趴地磕头,然后双手来接钱。刚参加工作,工资三十多块,每月给家里交整数,自己只留零头,把吃饭钱兑现给管饭的学生后,手里所剩无几,能给侄女发五元,大哥大嫂还是非常满意的。随着外甥、二侄女、外甥女的出生,每年准备压岁钱成了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而且,红包里的数字也在不断地增多,由一位数变成两位数,由一张变成两张、五张。孙女、外孙女的张数翻几倍,这也在情理之中。其中包含着平时没买穿的戴的,心理上补充一下。
结婚后,娘家、夫家的晚辈越来越多,直发到个个从学生变为挣钱的人。当了奶奶、姥姥之后,压岁钱如山泉溪流般源远流长。屈指一算,有17个小人头在翘望着红包的到来。若遇到哪个孩子结婚,除了按时行礼发红包,过年还另外有红包,说是习惯,看是成了规矩。或是新娶的媳妇,或是刚进门的女婿,一个都不能落下,这个礼数也坚持了几十年。
从给侄女发压岁钱,到给侄女的孩子发压岁钱,从未计算过,仅压岁钱一项支出,都让日子过得拮据的人头疼。何况,现在的孩子在大人的影响下,攀比心很是严重。若谁的压岁钱收的少,在人面前好像少了很多。
不知谁发明了过年发压岁钱,或者现代人已经歪曲了压岁钱的真正意义。发压岁钱,想着都是负担。精神上的不爽,你多他少,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计较,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经济上,给老年人增加了负担。中国人本身注重亲情,但又爱面子,讲排场。自己再难过,日子再紧张,都不能让别人说三道四,勒紧裤带、硬着头皮履行长辈的职责。几个好友提起过年花销,最大支出就是发压岁钱。而且,钱数的多少,还体现亲疏远近和喜爱程度。有个朋友说,她包好几种红包。就此做法,自以为很周全,却不知也是一种不公平。
每年都要多包几个红包,防止遇到预料不到的小人。有一年在婆家,多年不来往的亲戚,突然提着东西来给公婆拜年啦。公公抱着一个小男孩让给我叫奶奶,当时该发的压岁钱都发了,身上没有准备多余的红包和现金,场面很尴尬,只能笑盈盈地从公公怀里接过小孩抱抱。后来给婆婆解释原因,婆婆宽慰说,好些年不来往,咋咋呼呼就来了,谁都拿着钱等着呢。因为是公公老家的人,婆婆自然把话说的轻松不在乎。
银行很给力,放到取款机里的都是崭新的纸币,有些号码都是连续的。新钱旧钱,花起来是一样的,但拿在手上的感觉大不一样。迎新年,什么都想是新的。这亘古不变的习俗还真有些提神。给晚辈们发压岁钱,那感觉也很提神,能不能压住岁月,迟缓衰老,好像没有人去较真,辞旧迎新,都是图个吉利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