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一直以来,君子和小人就是道德层面上的两个对立面。我们要在人生这条长河中行驶得更稳、更远,就要多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太多形形色色的人了,没有人会把我是小人挂在脸上,让你看到的。
怎么能识出小人,赶紧远离呢?

曾国藩这位智者,识人的本领是很强的,他总结的一套识人术,即使放到现在也屡试不爽。
曾国藩告诉我们,发现有这四种表现的人,就是小人,敬而远之是上策。
1、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小人都是只图别人恩惠,而不知回报,君子则是不轻易接受别人恩惠,一旦接受了,就会终生难忘。
忘恩负义是小人身上最显著的特点。在你帮助他们时,他们表现的感恩戴德,可一旦帮助完成后,他们立马当没这事发生。
这还是轻的,严重的,对于小人来说,大恩就是大仇。
唐肃宗时期,开封县尉李勉曾私下释放了一名囚犯,几年过后,李勉官运不济,在河北客游时偶遇了这位囚犯,这位囚犯现在可是富甲一方的丝绸商人。
囚犯见到恩人自是盛情款待,但是却感到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报答救命之恩,觉得自己总是亏欠李勉,无法偿还,就此种下了心病。他妻子看他如此苦恼,就出主意,只有将李勉杀掉,才能解开心结,人死了,也就两不相欠了。囚犯大喜,就要依计行事,幸亏家中仆人无意听到夫妻两人对话,及时告知,李勉才得以逃脱。
对于小人来说给予的恩情越多,越适得其反,恩情过大,反倒成仇。
遇到这种小人,不赶紧远离,说不定还要招来杀身之祸。

2、 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
君子肚里装的都是真理,以学理为乐,而小人不学理,只求私欲满足。
所以小人为求一己私欲,常会做出损人利己之事。
人生于红尘之中,都会有一定的欲望,但君子懂得克制,知道哪些是能拥有的,哪些是不能要的,有自己做人的底线。
而小人的欲望则太过强烈,早已经超出了大脑的控制,世间道德约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纸空文。
他们只会贪图享受,为获利而不择手段,和这样的人交往,很容易被其利用,或是陷害。
3、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曾国藩指出,正人君子称赞别人的善举,但不是赞誉他本人;批评别人的过错,而不是诋毁他人的人品。简而言之,就是“对事不对人”。
然而,小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善妒忌而不善赞扬。
小人妒忌心强烈,见不得别人好。
一旦发现他人过错,就会大肆宣传。还会落井下石,釜底抽薪。
在职场上,这种小人最常见,他们以搞垮他人、自己获利为目的,其行为“对人不对事”,不顾他人得失,只图一己之私。
遇到这种小人,一定要谨慎提防,敬而远之,不要让他们抓住把柄,给自己带来祸患。
4、 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
曾国藩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一味吹毛求疵的人属于小人。
小人不似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挑刺,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毛病,只会拿着放大镜看别人身上的缺点。
尤其是比自己优秀的人,更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发现丁点小错,便会紧抓不放。
遇到这样的小人,赶紧远离方为上策。

当你还不够强的时候,记得远离小人,他们可以榨取你爱的能力,吸干一个人鲜活的灵魂,变得麻木不仁。
人生要走得顺畅,就要多交君子,少理小人。
踏实做事,认真做人。
禅语有云:爱出者爱返,集福气无限。
小人心怀龌龊,近之,必有灾祸。
愿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擦亮双眼,亲君子,而远小人,为自己集福气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