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APP本周樊登讲书《少年发声》,边听边被一次次击中,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对应住自己或身边人,我心疼着孩子们,焦急着爱孩子又作孩子的家长——“咋能这样呢?”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教授说,在中国,讨论教育问题时,儿童的缺席和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是啊,我们很少听到孩子们怎么说,孩子们的话语到底是什么?很多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会关起门来,不跟家长说话。这时候,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实际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出了问题——我们平时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平时用什么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说些什么?等等。
作者陈瑜,采访了16位不同年龄阶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想说的那些话。很多话听完之后,就会意识到家长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所以听完这本书后,觉得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天天,是一名初二的男生。他最大的问题是在学校里老惹祸,经常打人。有一次很严重,他差点把一个同学的眼睛打坏了。每次打完人之后,家长都得帮他去处理,回到家他就被妈妈拿着衣服架子揍。他的妈妈用衣架抽他,抽得衣架都变形了。
他妈妈后来通过学习,有了很大改变,现在也不打天天了,她学了很多课,变好了,天天说他不那么心累了,每天回家差不多都是轻松的;以前有点怕回家,怕见到她。
天天的成绩中等,并不是很好,但是他熟悉历史,喜欢读历史书。
天天的妈妈初中毕业后就进城务工,没有掌握太多的文化和育儿知识,所以在一开始,她很焦虑,经常打孩子,用暴力的方法教育孩子。后来,她发现这样不行,越打孩子的情况越糟糕,越打孩子越暴力。但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她加入了一个网上的育儿群,开始在这个育儿群里学一些课程。学习之后,她发觉自己应该更耐心地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一次天天惹了祸,妈妈竟然没有揍他,而是不卑不亢地在学校里替天天承担了责任,并且处理好了问题,这一点让天天很惊喜。
天天妈妈会很真诚地跟老师沟通,班级有什么活动,需要家长支持,她就尽自己的力量去支持老师。平时她不会因为孩子的小事去找老师,都是让天天自己找老师说。
实际上家长只要做一点点改变,孩子就会有大幅度的改变,天天在家里知道心疼大人了,还帮爸爸刷碗呢,妈妈很欣慰。
天天妈妈说,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受益良多,教育认知提高了,自己就变得有力量了。
樊登也经常说,当家长一定不能累,你要是累,那一定是搞错了。但是很多人说那是你碰上了好孩子,还是认识不到自己做家长的问题。其实孩子对于家长的状态非常敏感,他会他们希望家长们可以向天天的妈妈学习一下,去尝试改变一下自己。